打捞抗战记忆,英雄们的光荣永不老去

2015年09月03日10:16  新闻专栏  作者:海外网评  
习近平向抗战老兵授纪念章 习近平向抗战老兵授纪念章

  文/公子和独孤

  将近90年前,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带着悲哀写道:“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他讽刺的是当时冷漠的国人的“遗忘症”——对身边人经历的惨案,不仅不同情、铭记,反而当做谈资或称为流言,最终遗忘在流逝的时间中。

  90年后,中国今非昔比。在抗战这件事上,越来越多的记忆正在觉醒。民间的、官方的、我军的、国军的、中国的、国际的……无论国家还是民众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着70年前的那场旷日持久、伤亡惨重又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战争。

  这几天,中国将重新品味70年前胜利的滋味。

  今天,习近平等七常委系数出席抗战胜利纪念章颁发仪式。习近平向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者遗属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些获颁勋章的30人,有共产党员,也有曾经的国名党员,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他们有的声名显赫,有的默默无闻,但只要扛过那杆枪,谁都是英雄。

  正像习近平在颁发仪式上讲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事实上,在很多民族的记忆中,英雄构成了历史,他们是这个民族品格、境界、理念最完美也是最集中的表现。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平庸的民族,而无视、贬低英雄,无异于断灭历史和血性。

  近代以来,中国在列强环饲中开始艰难的现代化进程,稍有起色,又被战争无情打断,等来的便是无尽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百年以来,中国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重塑民族荣光,也需要更多的英雄,来提振民族血性。

  抗日战争可以说是百余年近代史中,中国最大的一场胜利,是一场翻身仗,打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打出了中国的民族自信。这份难得的荣耀,战争时期需要,建设时期同样需要。

  所以,近几年,中国一直在强化民族历史,打捞抗战记忆。

  去年两会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两个关于抗战的纪念日的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层面的立法,不仅在形式上给抗战纪念以“名分”,更树立起国家与人民的尊严——在这个国家,为了民族献身的英雄,是应该被记住、而且会被永远记住的。无论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都是这场宏大叙事中具体而丰满的一分子,他们都曾用自己的生命,为民族换来和平的未来。

  那些在民间默默做着抗战纪念事业的人,也值得我们尊敬。他们中间,有的是“抗战遗族”,祖辈曾经浴血奋战或者被敌人欺辱;有的是历史学者,用史料和考证书写着“信史”;更多的,是一些自发的人,他们或被老兵的遭遇打动,或为纪念的缺失刺痛,从而“铁肩担道义”地做起抗战纪念的工作,无论是写书、当志愿者还是建博物馆、举行展览,心中都只有一个目的:让逝者死得其所,让生者铭记历史。

  列宁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背叛有很多种,否认历史、篡改教科书、不敢认罪是背叛,用冷嘲热讽的方式“调侃”或“解构”抗战、用充满了荒诞逻辑与漏洞的“神剧”与“雷剧”描写抗战,同样意味着背叛。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真实”更有力量。

  90年前,鲁迅先生在纪念为理想而死去的刘和珍时,用的是反语“为了忘却的纪念”;90年后,无论是国家纪念日与公祭日,还是来自民间的力量,为的都是“不能忘却的纪念”。

  纪念并非为了铭记仇恨,而是要让世人看清今天的和平是何等来之不易。70年前那场战争更值得让人铭记的,是这样简单朴素的道理: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什么比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更重要——正是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才要建立强大的国家,才要团结所有的力量。

  老英雄,胜利日快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抗战 光荣 老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