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跑路”暴露行业监管缺位

2015年12月01日09:27  新闻专栏  作者:海外网评  
P2P平台“跑路”暴露行业监管缺位 P2P平台“跑路”暴露行业监管缺位

  文/周俊生

  P2P网络借贷平台鑫利源近日在其官网发布“跑路”公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跑路”者竟如此堂而皇之,影射出P2P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容小觑。一些借贷平台随意歇业、“跑路”,造成投资者的利益无从保障,若这种情况不加以严控,那么P2P的发展将不是向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而是将社会拖入混乱之中。

  近几年,我国P2P行业的发展势头一直很猛,互联网金融研究机构“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P2P的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10983.49亿元。P2P行业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与政策面上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稳增长任务越来越重的背景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强,

  然而,传统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的梗阻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破除。尽管央行已经多次降准降息,但其效果尚未明显彰显,因此,市场对P2P平台产生了很大的期望,加之 “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又给P2P行业插上了翅膀。

  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对P2P行业的发展缺少规范,造成业内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P2P在对实体经济形成支持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P2P网贷行业中的问题平台达1078家,其中跑路的占比为42.55%,停业的占29.79%。问题平台涉及的投资人数约14.2万人,涉及贷款余额79.1亿元。

  造成P2P平台问题丛生的一个客观原因是行业进入门槛很低,而这本来是它相比于金融市场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优越性。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上,尽管民营资本已经可以组建自负盈亏的民间银行,但仍有一定的准入限制。而P2P平台则几乎没有限制,各路资本都可随意进入,其中有的平台甚至本身就是“心术不正”的:在组建之时就是抱着圈钱的目的,圈到钱后一走了之。

  那么,为了杜绝乱象,是不是给P2P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就行了呢?并非。一方面,政府的审批看似给市场建立了秩序,但政府并不能保证市场机构不会违法乱纪,反而容易给一些问题机构披上已获政府审批的外衣,对民众造成更大的欺骗性;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审批固然能够拦住一些问题机构,但更多的市场活力却也因此而被扼杀了。

  P2P平台随意“跑路”,暴露出行业监管的严重缺位,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并不是同时降低了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责任,而是要求政府改变管理手段,具体地说是将监管的“岗位”从事前移到事中或事后。最近两年,为了释放市场活力,政府推进了行政改革,取消和下移了大量审批事项,但却未能同步建立起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有的机构出了问题,甚至投资者找哪个政府部门投诉都成了问题。鑫利源宣布“跑路”后,地方银监局甚至表示说不太了解,地方金融办也说没有监管能力,就折射出这种尴尬。

  中国人民银行等10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框架上对P2P的行业定位、监管方向及分工等进行了规定,但相关的准入标准、机构属性、运作规范等监管细则迟迟没有落地,行业仍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除了对《指导意见》进一步制定细化的执行标准以外,政府应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可操作的监管机制。具体地说,相关的政府监管机构在P2P平台运作过程中,要有能力发现问题,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在P2P平台发生“跑路”等问题以后,相关的政府机构应该及时跟进,妥善解决有关问题,以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P2P 跑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