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家住北京,子女去衡水上学

2014年12月08日11:10  新闻专栏  作者:很社会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很社会

  女儿的提问让北漂妈妈哭了:咱住北京为何去衡水上学

  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漂在北京的打工者,他们却只能在河北衡水上小学。每个月末,他们只有三五天见到父母的时间,更多时候,他们与父母隔望274公里——思念!

  “为什么这5天过的那么快,妈妈,是不是你每天在家也觉得可快了”,“我为了等你,这一个月时间觉得好长哦”。“小候鸟”佳佳问着妈妈。

  这些“小候鸟”们,至少有七八百人,没有北京户口,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却寄托着父母的大学梦。“妈妈为什么这五天过得那么快”,成了他们父母的心声。

  “孩子,你的家在哪?”在去往衡水的火车上,一位乘客问。

  文|赵婧姝 摄影|黄亮

  一名“小候鸟”第一次去衡水,哭着喊着不想离开爸爸妈妈

  假期里的孩子:妈妈,为什么五天过得这么快

  佳佳就是这些小“候鸟”中的一员,三年前开始在衡水的英才学校上学,现在上到了五年级。

  佳佳家住在西四环外的一个“大院”。大院中,只容两人通过的狭窄小路两侧是联排的平房,平房间挂满了刚洗过的衣服、自制的香肠和熏鱼,孩子们跳绳经常一不小心就打到头顶的香肠。

  在放假最后一天的下午,15平米的小屋里,佳佳和两个小伙伴忙着在网上看电视剧,还不忘了同时在手机上斗地主。与佳佳一样,另外两个孩子彤彤、小涛同住大院中,都是英才学校的学生,他们的爸妈和佳佳的爸妈是同乡,都来自邯郸。

  12年前,佳佳的妈妈尚洁来到北京给哥哥的生意帮忙,佳佳爸爸张辉在北京的时间更长,从96年就在市场上帮姐姐卖香油。“虽然我们在邯郸的老家很大、房子很多,但觉得空荡荡的,还是这小家好,在北京这么多年了,没想着回去”,尚洁说。

  两个孩子嘶溜嘶溜地吸起了米线,尚洁开始把牛奶打开,分装到佳佳的拉杆书包里,放上新买的零食,又塞上家里还剩下的薯片,“前几天买的,都没来得及吃”,整个书包已经鼓得塞不下了。

  “这是下个月的饭钱,400,给你装到书包外面了,再多给点零花钱吧?”,上个月,佳佳生病,带的50块钱最后只剩5毛钱,这次,她决定多给孩子20块钱,“老师一共让带20元”,一旁的彤彤提醒阿姨。

  夜里11点的时候,佳佳幽幽地问妈妈,“为什么这5天过的那么快,妈妈,是不是你每天在家也觉得可快了”,“我为了等你,这一个月时间觉得好长哦”。

  妈妈正在给佳佳零用钱

  火车上的哭声:我想妈妈

  5日早晨8点40分,佳佳在妈妈的催促下勉强起了床。妈妈已经为佳佳准备好了热水洗脸,又速速地给她梳了头,二人和小涛、彤彤两家一起,开车向西站出发。

  9点15分,夜里三点从衡水坐车来京的老师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开始吹哨、组织同学们按照车厢排队,三个孩子匆匆赶来,加入到队伍中,寻觅起自己的小伙伴。

  3年来,这已经是他们第135次在此分别。起初,尚洁会把佳佳送到火车上,笑着和她再见,转头眼泪就要涌出来。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几个月,每天晚上,在家里她便会想起孩子,然后就要流泪,“再想点别的,就过去了,逐渐地就习惯了”。

  尚洁至今仍记得佳佳一年级暑假的一个晚上,爸爸坐在小椅子上,佳佳背靠着爸爸,“能不能再过一年去,爸爸你求求妈妈”,爸爸的眼睛湿润了,没有答应孩子的请求。

  佳佳一年级时,爸爸托“关系”把她送进了丰台的一所公立小学,谁知那学校里全是像佳佳一样的“外地”孩。

  “北京小孩子不往那里去,好老师都走了,老师上课只讲一遍,她听不懂,回家问我,有些我也不太会,俩人都在家着急”。尚洁看佳佳姑姑的孩子在衡水英才学校考上了重点高中,心一横,决定把佳佳送去衡水寄宿,“不能再晚了,总归是以后要在河北高考,早点去适应”。

  和佳佳一起乘火车集体返校的有308个孩子。有女生一直在车上大哭,“我想妈妈”,这场景让佳佳和彤彤想起当初自己班上的同学,想家哭到嗓子都哑了,也有的同学坚持不下去只能回家。

  这一车厢孩子让坐在邻座的大叔觉得奇怪,便问彤彤“你们要去哪里啊”,“去衡水,上学去”,“你家是哪里的啊”,“北京”,彤彤毫不犹豫地说。

  数百名小候鸟在火车站准备去衡水

  学校里的“模板”生活:五年级的孩子成人了

  下午2点33分,佳佳和彤彤终于和同学们乘着学校安排的公交车来到了学校。

  两个小姑娘一回学校像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打开书包,自己叠好衣服,然后用书把床单的褶皱压平。宿舍的地面一尘不染,脸盆、板凳摞得整整齐齐,雪花膏、牙杯摆成两排直线——这都是她们每日打扫两次卫生的辛勤成果。

  等待她们的,是接下来25天的校园生活。早晨5点50,起床铃一响,佳佳这些五六年级的孩子从床上弹起来,用15分钟洗刷,迅速到操场集合开始晨跑。之后,大家集体排队买早饭、用餐、晨读,开始一天的7节课外加两节晚自习。

  这样生活,是“衡水中学”模式的翻版,这也是像尚洁一样的家长们选择把孩子送来的重要原因——早些习惯,多学东西,为进入传说中一本率90%以上的“衡水中学”做准备。

  刚来的时候,彤彤曾经被“地头蛇”小姑娘要求干这干那,回家钻进爸爸的被窝,说什么也不想上学;佳佳一学期都没交到什么朋友,半夜偷偷躲在被窝里流泪。

  早晨6点起床,同学怎么也叫不醒彤彤,等到上了半节课她才匆匆赶到;佳佳不懂规则,别人吃完饭都回了教室,她一个人回到宿舍闲逛。这些迷茫和不适应今天早已不见,“每天这么忙,都来不及想家,晚上一闭眼儿就睡着了”。

  佳佳和同学们在吃饭

  50个孩子同时和家里通电话,通话的只是幸运儿

  周六晚上,班主任的电话开始不停地响起来,又到了家长们打电话给孩子的时间,佳佳和彤彤“幸运”地在6点半前接到了妈妈和爸爸的电话。“不冷”,“在学校挺好的”,“妈,有别的同学家长打电话进来了,不说了”——不到一分钟,电话里传来了其他电话打进的声音,佳佳便和妈妈挂了电话。

  在很多的周六晚上,她们都无法接到爸妈的电话,虽然每个人规定只能说不超过5分钟,但50个孩子的爸妈同时在两小时打电话,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可以接通。

  尚洁曾经用两个手机同时打,打了40个都没打进去,之后也索性打几次不通就放弃,裴勇更多会在第二天给老师单独打一个电话,“就想知道她在学校过得好不好,有没有感冒”。

  电话这边,佳佳走进了贴着“志存高远,放飞梦想”标语的教室。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还不知道梦想的意味,这间教室更多是承载了无数北漂家长的梦想,“我文化水平不高,想让孩子考个好大学”。电话那端,尚洁挂了电话,继续她25天漫长的等待,看到佳佳期中考试只扣了一分的英语试卷和年级第二名的成绩单,欣慰地笑了。

 

  佳佳在教室外给妈妈打电话

  更多关于“小候鸟”的图片纪录请关注威信公号"北京青年报社北青影像"公共号: BEIQINGYINGXIA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外来务工 子女教育 上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