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血友病学生,让大学黯然失色

2014年12月22日09:41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血友病患者自己没有放弃,可大学却抛弃了他们。这也是背离大学的精神的 血友病患者自己没有放弃,可大学却抛弃了他们。这也是背离大学的精神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4年新生郑青患有一种罕见病——血友病。由于血液中凝血因子缺失,血友病患者很容易发生肌肉、关节或者颅内出血,甚至一个小的伤口都有可能让他们血流不止。他的这一疾病,没有得到母校的关爱,反而面临被学校取消学籍的命运,理由是他隐瞒了自己的病史。

  虽然学校取消该生学籍,貌似有据可查----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患有“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高等院校“可以不予录取”。可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是,这一规定本身是否涉嫌歧视,以及高校究竟该对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笔者看来,这一规定本身就涉嫌歧视。不能因公民的健康问题,就剥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只要其所患疾病,不具有传染性,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健康。血友病是严重的血液病不假,可这不具有传染性,而且,这也不影响他们正常求学、工作,只要患者自己努力,完全可以克服在求学过程中的困难。让其人生更完善。

  现在,血友病患者自己没有放弃,可大学却抛弃了他们。这也是背离大学的精神的,一所大学,应该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调节器,大学应该教育学生自由、平等、博爱,怎么可能冷冰冰地把血友病患者拒之门外?从大学的责任看,本应该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关爱,这样才能让他们积极融入社会,成为一名受到尊重的正常人,而不是被边缘,既带来他们的生存危机,进一步受到身心伤害,也制造社会问题。无怪乎,有不少网友称,这是大学落井下石。

  当然,大学的难处也可以理解。一方面,由于责任不明确,万一患病学生在学校发生意外,学校可能面临赔偿压力,另一方面,有的大学办学条件有限,无法给患病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和生活服务。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从政府政策层面清理歧视性政策,并根据残疾、病患学生在学校求学所面临的问题,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育服务。在加拿大,残障等特殊学生,和其他学生同班学习,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会额外给学校经费,专门解决这部分学生所需要的校园硬件设施、师资和特别护理费用。

  其次,应该推行依法治校,明确学校在学生重大疾病、意外伤害事故中的责任。我国学校一旦出现学生意外,总会陷入纠缠,这是由于责任不清,家长也不愿意走司法程序所致。有必要在校内通过民主决策,包括听取师生、家长意见,制定相关规定,并建立通过听证处理学生意外事故的机制,同时引入司法力量,介入调查、处理。

  另外,还要完善学生医疗保险,解决学生患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问题。这方面,我国高校已经建立校园医保,但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抛弃一名患病的学生,是容易的,但这会让大学的形象黯然失色。帮助患病学生,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谁也无法预测自己的后代会不会陷入同样的歧视,无法享有平等的权利。通过政府部门、大学和社会机构的努力,我们完全可以给所有受教育者创造更公平更公正的教育环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血友病 大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