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传涛
根据安排,2014年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接管的公车改革要基本完成。近日,记者通过采访多个中央部委证实,目前中央层面公车封存和补贴发放工作已基本完成,公务交通补贴已从上个月起开始发放。根据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车补”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1月4日《京华时报》)
公车改革对相应级别的官员发放车补的做法,早已向社会公布。《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改革方式”第二条就明确规定,“按照节约成本、保证公务、便于操作、简化档次的要求,合理确定各职级工作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而且,对于相关级别的车补数额,该方案也早已有规定:司局级每月补1300元、处级每月补800元、科级及以下每月500元。对此,公众心里也早已有预期。
可是,只要是发补贴,广大纳税人就总会有质疑:在企业工作的,从来没有公车,公司里也没说发车补啊?而且,就司局级而言,每月发1300元的补贴,也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了,要知道,在许多地方,1300元都已经超过了最低工资标准。问题就来了,公车改革发不发车补,到底应不应该算是权力自肥?
先摆几个案例。一个是2012年温州进行的公车改革。当年,温州也是“蛮拼的”,开出了让人羡慕不已的交通补贴费用,而且,现在看来,已经明显高于中央机关的标准。改革根据职级实行限额货币补贴,补贴标准分为7档,其中最高平均获补贴2800元/月,最低平均获补贴400元/月。再说说更早在杭州进行的公车改革。2009年,杭州公车为了减少压力,杭州市向公务员发放“车贴”,“车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而更早进行公车改革的昆明,也有同样的问题:厅局级官员月补助超过1800元;科员、办事员月补助500元;工勤人员月补助300元。
必须要承认,在公车改革仍然在小范围内“摸石头”、搞试点的阶段,把“官老爷”请下公车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因此,无论是温州、杭州还是昆明等地方进行的公车改革,在遭受质疑的同时,也被各界“点赞”。点赞的原因无非是,把官员请下了官车,把官车封存或者拍卖了,减少了公车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官员恐怕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特权思维,公车上的腐败减少了。
然而,现在而言,公车改革已经过了深水区,也已经过了“摸石头”的阶段,当“过河”已然成为必然,公车改革的初衷以及效果,也需要在此时再拿出来讨论。一是,如此样式的公车改革,真能节省财政吗?公车上的腐败,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走下公车之后的权力自肥也不同样是花纳税人的钱吗?
二是,不发生公务交通行为的,也要发补贴吗?公车改革发车补没有问题,但按月按级别发而不考虑是不是办了公事就有问题。《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其实说得很清楚,这里的补贴全名叫“公务交通补贴”。既然是“公务交通补贴”,那就应该与公务有关。一些公务员做地铁上班,到了单位也基本不外出,也没有发生“公务交通行为”,发补贴自然成了一种福利。
而减少以上质疑,恐怕相关部门要拿出省下来的真金白银来说话。即在财政确保一定程度透明的前提下告诉广大纳税人,车改之后国家财政到底节省了多少资金。如果真能做这一点,恐怕借公车改革之名行权力自肥之实的质疑就可能会慢慢消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