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告别“布鞋院士”

2015年01月14日09:59  新闻专栏  作者:王石川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石川

布鞋院士布鞋院士

  10日晚上,北京师范大学发布讣告,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的中科院院士、北师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10日13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新华社发表悼文表示:世间再无“扫地僧”。(1月11日《新京报》)

  “布鞋院士”走了,坊间津津乐道他的布鞋,他的善饮,以及不拘小节等等。其实,对于李小文而言,这只是人生的花絮而已,如果止于放大这些可有可无的细节,未免低估了他的价值。那么,拿什么告别“布鞋院士”?

  李小文之所以备受好评,在于他低调。低调背后,是一个科学家的坚守与本分。世人尊敬李小文,绝不因为他的穿着。有的乞丐衣不蔽体,未必受人尊敬;一些贪官善于表演,会被尊敬吗?李小文的不凡在于,身为中国遥感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成就“20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但他并不以之自矜,而是选择随性、本色的生活。

  同样是院士,有的为利益代言,出入官商之家,有的打法律擦边球,过度消费乃至透支自己的声誉。时任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感叹,一些学者被市场经济异化为经济的机器,甚至堕落为经济动物或者科学的骗子。毋庸讳言,近年来,个别院士确实太不检点,直接影响了院士群体整体名声。因此我们呼唤多一些像李小文这样的院士。

  据报道,自2007年7月29日在科学网注册开博,7年多时间李小文在科学网累计发表了1878篇博文。笔者找到他的博客发现,李小文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兴趣广泛、关心时事的“公知”。比如他关心上海踩踏事件,认为应及时做社会心理调查,“越快越可靠,久了,空间上和记忆中,都会淡化”;他看《万历首辅张居正》,感叹“讲改革之难,也算比较深刻的”;他关心河南某地被欠薪的教师……如此种种,李小文确实可敬。

  蔡元培有句名言: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将这种观点延伸下去,要有良好的教育,首先离不了像李小文这样的老师吧?向李小文致敬,并不是非要像他那样穿布鞋,而要像他那样有风骨、有学问,像他那么不庸俗、不贪婪,像他那么正直、真诚。(首发于四川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布鞋 院士 李小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