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痛苦

2015年02月02日10:01  新闻专栏  作者:李银河  

  文/新浪专栏 李银河

  佛教讲,众生皆苦。可以理解成是物质生活的痛苦,如生老病死之类;也可以理解成精神上的痛苦,如悲欢离合之类;更可以理解成是存在本身与生俱来的痛苦,其中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

  从微观的角度看,人生是苦多于乐的。小时候懵懵懂懂,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玫瑰色的幻想,女的个个以为自己是公主,男的个个觉得自己是王子。长大之后才知道自己不是,而且几乎毫无像处。最痛苦的时刻是梦醒时分,恨不得永远不醒才好。

  我年轻时在外地一个学校上学,节假日常去一位父母的老同事家坐坐,就此认识了他的女儿。那女孩容貌姣好,性格妩媚,显得比一般她那个年龄的女孩更孤傲些,一看就是个患有“公主病”的女孩,是她爸妈的掌上明珠。多年之后,偶遇她的父亲,那父亲神色黯然,说女孩已经不在了。我大吃一惊,心中浮现出她充满青春活力的娇憨样子,不敢相信她已撒手人寰。她的死竟是如此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家住高层,有一天她搬了椅子在阳台上读书,把双腿搭在阳台的栏杆上。看书看得入迷,合上书,懵懂地以为前面才是房间,双手一撑护栏,就跳了下去。我宁愿相信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定格在一个玫瑰色的公主梦上面,在那一刻,她已经化身为一位真正的小公主。

  人有了一些阅历之后,才明白“太阳底下无新事”的道理,在人生的大多数时间,生活是琐碎的,平庸的,烦恼的,真正的快乐是少见的。那只是在你读到一本好书、听到一首天籁般的歌、看到一幅美好的风景、见到一个好朋友的时候,这愉悦的感觉才偶尔闪现,而且稍纵即逝。然后,人又无奈地回到痛苦之中去。

  从宏观的视角看生命,那是一个毫无意义、无足轻重的存在,虽然它会移动,会流泪,但是跟草木沙石没有多大区别。每每想到这个,怎能不怅然若失。天苍苍野茫茫,人像孤魂野鬼一样在天地之间漫游,四顾茫茫,心中一片荒芜。公元696年,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一诗中吟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千古名句至今仍被无数人传颂。记得年轻时有次去杭州出差,登六和塔,在塔顶层处,微风拂面,望大江滔滔,心中忽然响起这几句诗,几乎落泪。地球形成以来那亿万古人如今在哪里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幻想 现实 生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