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时代寻找“失踪”的个性官员

2015年02月01日09:06  新闻专栏  作者:曹林  

  急剧变化的改革时代,网络和媒体创造的流行语各领风骚没几天,有些流行语是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以能让我们觉察得到的方式消失的,而有些流行语,则是以我们觉察不到的方式不留痕迹地悄然消失的,直到有一天有人偶然提起这个词时,我们才猛然发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词,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久远的历史。消失的也许远远不是一个词,一句流行语,而是一种现象,一个群体,一段历史。

  我说的这个词是:个性官员。这个词,已经从我们的媒体辞典中消失了,这个群体,好像已经成为改革历史的失踪者。

  曾几何时,这个词是多么的热,他们是媒体的宠儿,媒体捧热了好几个个性官员,我们能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曾经大刀阔斧砍向官场陋习的宿迁市委书记仇和,曾刮过好几场“环评风暴”、敢向政府和企业开罚单的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经炮轰教育乱收费的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经以一次次审计风暴使审计署获得巨大声誉的审计署长李金华;曾经一次次奔波于矿难现场痛斥无良矿主的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他们敢说敢言敢于向陋俗开刀的鲜明个性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个性官员这个词开始淡出舆论视野,似乎是集体从媒体前台退场。那一代个性官员,高升的高升,退休的退休,沉默的沉默,作为一个群体和一个现象成为人们的记忆。

  不知道这个词是如何消失的。有的是因为官员的个性融于制度之中而成为一种常态的制度,比如李金华的个性就给审计风暴的制度化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在提升审计地位中,使风暴成为了常态,继任者不必再像前任那样张扬个性;有的是因为岗位的变化而磨灭了个性,比如充满个性的潘岳作为当年环保总局分管环评的副部长时,以自己的个性在一次次环评风暴中提升了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和话语权,使这个部门赢得了巨大的舆论声誉。张保庆的退休,也带走了他的能言和敢言。仇和的高升,那种使他成为万众瞩目的政治明星的个性也被隐藏了起来。

  不知道这个词为什么消失,但我们知道的是,中国的改革深化需要负责任、有担当、敢作为的个性官员的推动。铁板一块的既得利益和种种已成痼疾的官场陋习需要“个性”去撼动,“宁做庸官而不敢承担改革风险”的保守政治取向需要“个性”去刺激,“不敢创新、害怕当改革先行者”的鸵鸟思维需要“个性”去针砭。

  当然,公众所期待的个性,不是那种无视民主的专断和铁腕,拿“听不见不同意见”的强硬当个性;也不是“人治”的代名词,将个人的意志和偏好置于组织和制度之上,一言堂下为所欲为,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拿不负责任当个性;当然更不是那种人们所厌恶的作秀姿态,台前说这一套,背后做另一套,所谓“个性”不过是一种欺骗大众的表演,说得无比漂亮,爱出风头,爱唱花哨的和取悦大众的高调,却从没有实质性的行动。

  公众期待的个性,是一种在改革问题上的勇气与担当。敢于当领头羊,但不是去出风头;敢于作决断,但不是反民主;敢于对陈规陋习动真格,但不是做样子空放炮;敢于创造创新,但不是盲目折腾;敢于顶着压力得罪人,但不是一意孤行。政治家身上最让人肃然起敬的个性,是不与弥漫于周遭的庸俗人格和官场恶习为伍,以“改革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去作改革的马前卒。看到旧体制的重重弊病并用点滴的努力去清除。作为一个权力的拥有者,自身并不迷恋权力,而是主动将自身置于制度之下。不与官话套话为伍,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就是个性;不与庸官懒官为伍,以成为改革先锋为伍,就是个性;不是为了安全而在观望中随大流,而是敢说不一样的话敢做不一样的事,就是个性;敢于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任,有真正的自信,不害怕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害怕网络上的争议和骂声,这就是个性。

  如今不少官员面对网络争议时缺乏面对的勇气,不敢表现个性,担心被人说是“出风头”,害怕“枪打出头鸟”,焦虑于被关注后媒体带着放大镜找问题,反而做不成事了。甚至撒娇说“为官不易”,发牢骚说“做事被骂还不如不做”。其实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公众并不会苛求真正的改革者,官员要习惯在舆论的监督下去推进改革,习惯自己的个性受到制度的约束和舆论的围观。制度也会保护那些真正做事的官员,宽容创新时的失败。

  在我看来,有没有一批敢于担当的个性官员和明星官员的出现,是衡量改革有无活力的一个标准。改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强音,但接下来的改革之路怎么走?在法治框架之中,民主自下而上的倒逼,改革委员会自上而下的启动,个性官员巨大执行力的推动,才会形成最大的改革合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官员 改革 时代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