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考公平没有止境

2015年02月22日09:37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熊丙奇

教育公平的天平正在更多地向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教育公平的天平正在更多地向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

  杨睿是来自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阜平县的一名农村学生。2014年,他的高考成绩618分,虽然比河北理工类重点线多了45分,却达不到北京任何一所211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最终杨睿却跨过了分数的门槛,被211学校、北京林业大学录取。因为此前,他通过了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树人计划”的考核,只要高考成绩达到重点线,就可以被录取。杨睿的圆梦并非偶然。自从2013年5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以来,教育公平的天平正在更多地向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李克强曾指出,“贫穷固然可怕,但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更加可怕;消除贫困或难短时兑现,可创造公平必须刻不容缓。”(中国青年报2月21日)

  我国从2012年开始启动“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到2014年,这项计划从已扩大到5万名,覆盖22个省份的832个贫困县,通过这一计划,我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了11.4%。而2013年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实施后,全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比2012年增加8.6%。

  这表明,专项计划的实施,起到明显效果,继续推进专项计划,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教育部在前不久下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传递出坚定推进前述计划的信息,通知明确要求,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但是,推进高考公平,这并非全部。必须意识到,在目前实行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之下,通过补偿手段,只能有限缩小各地的高考录取差距。而且,由于目前采取的是按身份进行补偿的方式,在推进专项计划过程中,还有一些有权势者通过“变换”身份,比如将户籍从城镇迁到农村,以占有专项计划的名额。

  推进高考公平,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在专项计划之外,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首先,要切实贯彻国家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取消高考的录取批次,教育部在部署2015年招生工作时,也提到在部分省份试点逐步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可实现更大程度的高考公平。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高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这会让所有人都关注一本院校,而认为上二本,低于一本,上三本,就没有多大前途,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在按批次录取的高考中,我国农村地区的考生,无论怎样提高上一本的比例,更多的只有上二本、三本(全国平均一本录取率不到10%),只有让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平等竞争,消除一本、二本、三本这些本就带有学校、学生歧视性的概念,让上任何学校的学校都感到有价值、有前途,在每个类型都办出一流学校,而不只盯着重点大学,才能给农村生更广阔的出路。这同样也给城镇学生出路。

  其次,对应取消录取批次,应该努力推进招考分离的改革,落实包括招生自主权在内的学校办学自主权。在取消录取批次之后,如果还是按现在的录取方式录取,高校还是会按录取分数排出高低,尤其在实行平行志愿之后,更是如此,同时会进一步强化一本、二本之外的其他学校身份概念,如985、211。只有实行学校自主招生,才能让每所学校真正平等竞争,办出特色,同时,可以从根本上打破现在的按计划录取体制,建立基于全国统一测试,学生自由申请,大学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新制度。

  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测试,任何地区的考生,就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报名考试,并以考试成绩去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进行评价、录取,那么,也就不再存在分省招生计划一说,也不再有按户籍报名的考试报名制度,也就没有了异地高考的概念。这是值得期待的高考公平新格局,应该成为我国高考改革努力的目标。

  而除了高考公平之外,还应该切实改变乡村学校办学落后的局面,这也需要从改革教育拨款机制入手,要建立起由省级财政统筹我国基础教育的新体系,以此确保每所公办学校办学标准一致;要探索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保障教师的待遇,做到乡村教师收入高于城镇地区。这些都需要以刻不容缓的态度、改革的精神,加以推进、落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考 公平 录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