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熊丙奇
两会开幕在即,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以及互联网在推进教育进步的作用,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减少、减轻区域教育不平衡现象。(中国网3月2日)
技术手段当然可以用于缩小地方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可是,如果盲目认为,只要给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开通互联网,建立标准的多媒体教室,然后大城市优质的课堂资源就可辐射到农村,由此缩小教育质量差距,则把教育和均衡的问题想得过于简单。
目前,我国已经在发挥远程教育技术在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地区教育差异上的作用,从2003年起,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就共同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教育部从2012年底还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截止到2014年10月底,全国5.9万个项目教学点中除了西藏等偏远教学点,其余均已全面应用信息化开展教学,破解了中西部地区偏远教学点的“缺师少教”难题,改善了一些偏远地区长期无法开设美术、音乐、英语等国家基本课程的状况。
但必须注意的是,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和知识层面的教育,还包括师生关系、校园生活;均衡也不仅仅是知识教育层面的均衡,还包括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更其他方面。技术手段,给学生送去了电子课程,但是,这说到底,只是传统课堂的电子化呈现,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缺乏有效、深入的互动,那么,这种电子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很难和面授相提并论,对于不发达地区、薄弱地区学校来说,假如只是在课堂上收看远程视频,没有老师在课堂上辅导,那么,课是开出了,但实际效果,却要打上一个问号。
乡村学校学生共享城市优质资源,可能会给乡村地区教育管理者,产生一个错觉,既然很多课程都可以通过远程教学实现,那么,学校也就不必配那么多师资,这样一来,乡村学校学生上课,就变为了组织学生收看视频。而这种教学方式,就难以长期维持的,学生最终会失去只看视频的兴趣。
另外,近年来,很多人在谈论在线教育的优势,但却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现代教育,一再强调要从以课本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社会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可在线教育,强化的恰恰是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因为从技术手段看,电子课堂、在线教育,所能做到的是把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在互联网上,即便还增加师生、学生互动,但主要呈现形式,还是讲授形式,而讲授形式,是最传统的教学形式,因此,在线教育和电子课堂也被质疑为,是用新技术进行传统教育,而不是现代教育。
象音乐和美术课,电子课堂只能解决授课问题,而且,很可能集中在技能方面,而美育还需要学生参加活动。教育部缘贵仁部长就提到,要“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美育活动。要将课外美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学生课外艺术活动记录制度。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美育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活动内容要贴近校园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坚持因地制宜,形成本地、本校学生美育活动的特色和传统。”(中新网3月3日)这些是无法通过远程教育技术实现的。
有一些教学内容,是适合采用在线教育方式的,但千万不能夸大在线教育、电子课堂的现代教育作用,乡村学校可以在缺乏师资的课程上,采用电子课堂,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就是电子课堂,也需要有专任老师,进行线下辅导,而在课堂之外的均衡,师生互动、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任务更加艰巨。巨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以为采用了现代技术,把优质课程送到乡村学校,就实现了均衡,这会误导推进教育均衡的工作,也是对现代教育的误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