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总理报告,媒体应节制“数掌声”嗜好

2015年03月05日14:38  新闻专栏  作者:曹林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曹林

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全国两会时写的一篇评论,今天还有意义。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执行报告个人财产规定”——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他一贯对民生疾苦深切的关怀、对民权的尊重以及对公权的严厉,这样一份民生宣言和民权宣言,自然激起代表委员和舆论公众发自内心的热烈赞誉。

  我注意到如往年一样,许多媒体都格外关注总理报告的掌声。电视转播从总理报告的画面切换到专家解读时,专家立刻数共响起了多少次掌声,纸媒也迅速发出消息“报告中共响起30次掌声”,网媒更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迅速一一盘点哪些话赢得了掌声,甚至掌声的热烈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每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多少次掌声”都是一大新闻点,每次报告后习惯性动作都是数掌声。

  虽然在听总理报告时,我也在心中为总理的话鼓了很多次掌声,也觉得总理满含民生情怀的报告无愧于这些掌声,但我不太喜欢媒体这种“数掌声”的习惯性动作。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是让代表委员审议和接受公众监督的,应该更多地强化审议的氛围,而淡化这种“数掌声”。

  总理刚开始做报告时就说: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大会议程也介绍这是“审议和讨价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视角看,总理向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体现着一种权力关系,反映着人民主权、议会至上的政治架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总理及其政府是由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总理作报告,正是一种负责并接受监督的政治仪式。所以,大会的总体氛围应是审议性和监督性的。

  我担心过分强调掌声,过分热衷于“数掌声”,会弱化了这种监督氛围,冲淡了审议的主题。

  不错,审议、监督和讨论不仅是批评和提意见,表达认同和赞美也是审议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掌声也代表着一种民意,掌声也是代表委员们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相信代表委员们的掌声都是发自肺腑的表达,特别是总理那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将一个大国总理的民生关怀和一个责任政府的责任作了最完美的阐释,公众忍不住不去赞叹和鼓掌。即使无比挑剔的国外议会,当政府官员在演讲中有精彩的表达时,他们也会不吝掌声。

  不过,掌声再热烈,我们还是应节制对这种数掌声的欣喜,不是停留于浅层的赞美上,而更多地去仔细理解总理的话,带着问题意识,带着理性思考,以纳税人和代议士审议和讨论的视角。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代表和委员们会分组对总理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和讨论,与“淡化数掌声”同样的吁求是,我也不希望看到我们的代议士动辄说“学习了总理报告,让我深受启发深受鼓舞”之类的话,你千里迢迢进京开两会,不是来学习的,也不是来唱赞美诗的,而是审议和监督的。把掌声和赞美留在心中,带着公众的殷切期待去用心去审议总理的报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李克强 总理 政府工作报告 掌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