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层面为“扶不扶老人”寻找解药

2015年09月13日09:54  新闻专栏  作者:傩送  
一个“永恒”的话题——老人摔倒了扶不扶? 一个“永恒”的话题——老人摔倒了扶不扶?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傩送

  本周媒体报道了两起堪称“经典”的老人摔倒事件。一起发生在河南开封,暴雨致路面积水成河,一名60岁老人骑电动车涉水时突然倒地,在水中不停挣扎,多名路人围观而未伸出援手,老人不幸溺水身亡。另一起发生在安徽淮南,一名女大学生扶起倒地老太并陪其前往医院,可老太家属认为是她骑单车撞倒了人,要求她承担责任。

  两个近些年反复上演的桥段,牵引出一个“永恒”的话题——老人摔倒了扶不扶?

  数日之内,舆论出现大反转。开封事件发生后,网友众口一词:看见老人摔倒,任何时候都要扶!淮南事件发生后,很多网友则说:不扶老人是有道理的,看看扶老人的下场!似乎开封倒地老人溺亡悲剧与淮南事件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

  关于扶不扶老人,此前舆论多从道德和法律层面分析。这次我想从逻辑上进行一番探讨。

  先讲个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不是我编的,是一位心理学家杜撰的。一只白猫,一只蓝猫,两只猫本来是好朋友。白猫怀孕生崽,做了母亲,有一天风吹门关,夹到了猫崽,此时恰好蓝猫从门前经过,白猫瞬间大怒,冲上去与蓝猫撕咬。两猫从此反目成仇。

  心理学家写这个故事,当然是有所指。蓝猫路过与猫崽被夹本是两件不相干的事,可在白猫简单的大脑里,二者具有不容置疑的因果关系。心理学家用这个故事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很多人判断事情的智力水平也就和白猫不相上下。

  淮南事件中,老太家属怀疑女大学生撞人,理由是:“如果不是她撞的,为什么陪我母亲去医院?”这与南京彭宇案法官断案的逻辑如出一辙。撞倒老人和陪老人去医院本是两码事,可在有些人看来是一回事,这个逻辑的前提是:没有人会主动做好事,做好事的人之前一定做了亏心事。我们知道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所以结论也不能成立。因此这不是正常的逻辑,是白猫的逻辑。

  同理,一起扶老人反被讹事件,不能证明所有摔倒的老人都会讹人,开封老人溺亡悲剧对世道人心的沉重拷问,从道德层面而言是无条件的。

  法律处理类似事件也要遵循正常的逻辑,那就是“无罪推定”。淮南事件中,女大学生为自证清白上网发帖寻找目击证人,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任何人都无权要求她这样做。若无确凿证据证明她撞了人,在法律上她就是没有撞人。

  法律不能最终解决老人摔倒的问题,总有一些案子无法查清,只好让撞倒老人者逍遥法外。道德也不能,这个社会总有一些道德不高尚的人。从逻辑层面而言,若想让所有人都放心地扶起摔倒老人,还需另寻解药。

  老人故意把自己摔伤并以此讹人,在逻辑上不能成立,至少不会是普遍现象。个别老人自己不小心摔伤后讹人,一般是担心医药费用。当然,我们可以说这种嫁祸于人的想法是“混蛋逻辑”,但以人性之复杂和软弱,并非不可以理解。设若我们的医保制度和公共救助制度足够健全,老人意外摔倒后不必担心给自己和家庭造成太大的经济负担,“讹人”的事情自然会大大减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扶老人 逻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