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跑了”,孩子仍留守的贫困

2015年12月16日09:25  新闻专栏  作者:洪巧俊  
社会的过错,不应由留守儿童埋单 社会的过错,不应由留守儿童埋单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洪巧俊

  还记得那毕节4兄妹自杀的事吗?一瓶农药,4条生命,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四留守兄妹,就选择了这条让人痛心的不归路。

  当看到这条新闻后,我悲愤地写下了《孩子,你们为什么要喝农药自杀?》,我这样追问:“每个生命都有尊严,不论贫穷,还是富贵,都应该值得尊重。4个孩子就这样离我们而去,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之痛。4个这么小的孩子,过着如此穷的生活,就这样走上了绝路,有谁能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要喝农药自杀?”

  或许今天人民网对田坎乡茨竹村的追踪报道,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些明晰的答案。报道说,孩子们生前的境遇,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跟别人跑了”,爷爷奶奶早已去世,外公外婆“即使从门口经过也不会进去看望孩子”。这样的窘境,对于这4兄妹来说是长期缺失亲情与爱。由此可见,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失亲情与爱,孩子们得不到爱的滋润与那种人世间的亲情,就会觉得人世间的冷漠,就会变得更加孤独,让幼小的心灵打不开绝望的结。

  不能说母亲“跑了”,与孩子们自杀没有关系,或许我们该谴责这狠心的妈妈,怎么就这样狠心地把孩子丢下,而从此不见?我们知道,这里太穷,你忍无可忍这里的贫穷,要追求好一点的生活,这是你的自由,但你生育了孩子,却不给孩子爱,“跑了”就从不见孩子,也不给孩子一个电话,这却是你的残忍与无良。也许在孩子最失望的时候,你突然打来一个电话,就能重新燃烧起孩子们求生的希望。

  没有也许,只有悲愤,孩子走了,变成了痛惜的永恒!

  记得第一次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我这个男子汉强忍不住泪水的流出,那镜头触动了我的心灵。那是一种震撼,一种爱的呼唤,妈妈是多么伟大!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由于出身问题,我的奶奶和父亲常常挨批斗,家穷不说,受委屈的父亲经常和母亲吵吵打打。记得那是一个夏天,外婆来了,她愤然地指着父亲说:“这次我把女儿带走了,就不会再回来,就是你叫儿子来哭也没用!”因为父母吵架后,母亲赌气回娘家,都是我去外婆家哭着拉回来的。这次母亲是铁了心,连母亲结婚时的樟木箱都扛走了。父亲托人求情了几次,母亲都没有回来,父亲就仍然叫我向母亲去求情,我走到外婆家,外婆把我赶了出来,说:“我不会再把女儿往火坑里推,你哭你叫都没用!”我站在外婆家门外,大声哭着喊:“妈妈——,我不能没有好妈妈!不能没有妈妈……”我被外婆赶回了家,抱着爸爸大哭:“我不能没有妈妈!你为什么要与妈妈吵架,你受委屈可以打我呀!”后来村里的大姨(她的娘家与妈妈的娘家是一个村庄)去了外婆家,把我说的这番话告诉了母亲,母亲是哭着跑了回来……那时虽然很小,但我知道,如果妈妈不回来,没有任何女人会再进这个“黑五类”家庭。

  自从看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主题歌常在我耳边回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没妈的孩子像根草,风吹哪儿靠?妈妈是孩子最温暖的靠山。

  然而,就是这个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却有43位妈妈“跑了”。根据村委会留守儿童档案,该村151名留守儿童中,有43名儿童的母亲那一栏标注的是无联系、失联、离家出走未归等字样。说到孩子的妈妈们“跑了”,一个村民似乎看出了记者面露惊讶,“这有啥见怪的,嫌我们这儿穷呗。年轻人在外面打工时好上了,生了孩子送回老家来,一看村子里这种条件就不愿意继续过了。”

  如果是一个妈妈“跑了”,我们并不感到惊讶,但一个村43位母亲“跑了”,怎么不会愕然?!为了不受穷,就可以不要孩子?就可以放弃亲情与骨肉?不是说,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吗?

  也许我们过多的责怪了这些母亲,如果田坎乡茨竹村不再那么贫穷,还有这么多妈妈跑路吗?

  写到这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此时我想起了5年前“六一”写的《孩子,请接受我们的道歉!》,我觉得该文结尾的话应是我现在最想说的,于是我把该文的结尾摘抄了下来:

  孩子,对不起!社会的过错,不应是你们埋单;社会的责任,不应让你们过早地承担……

  “决东海之水难洗爸妈这一代的羞辱,罄南山之竹难书爸妈这一代的忏悔——对不起啊,孩子!对不起!让你们蒙难的不是社会的动荡,而是我们的失败!”

  孩子,对不起!真的对不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毕节 留守儿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