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专题 > 正文

恐怖袭击已经瞄准中国 探寻背后根源(2)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4日11:36 瞭望东方周刊

  2001年9月11日成为了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尤其是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分水岭。

  美国人从此意识到,恐怖主义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此后不仅在本土加强防卫,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势力。

  同样地,恐怖主义和非传统安全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中国在跟国外的合作中也增加了反恐怖内容。

  中国对内也吸取了美国的教训,制定了防范恐怖主义的预案,建立了反恐怖部队。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力度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对中国人最大的威胁除了新疆的“东突”分裂势力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2004车展大饱眼福
外,还有国内带有恐怖性质的一些行为,傅小强认为,国内贫富分化严重、各阶层矛盾增加,国际恐怖主义容易让国内的一些不法分子效仿。

  国家一方面要把两者区别开来,一方面要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分子利用国内矛盾,与国内不法分子相互勾结。

  傅还认为,要以疏导为主解决国内社会矛盾,缓解贫富分化,要追求国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阶段,人均突破GDP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要特别注意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以此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一个安定的空间。”

  专家们指出,恐怖袭击可能会改变一些国家的整体战略,但是,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不会有任何改变。

  当代恐怖主义的主要根源

  国际根源

  ●“东西”矛盾:当前主要指西方国家在反恐上实行双重标准。

  ●“南北”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矛盾。

  ● 地区剧变:因国家和社会制度剧变而国家政权更迭,而催生恐怖主义。

  国内根源

  ● 经济矛盾:经济恶化、贫困、失业,两极分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恐怖主义的重要根源。

  ● 政治矛盾:包括独裁专制、政府腐败、政治权威丧失、民族和宗教政策失误等。

  ● 文化矛盾:人的精神危机、亚文化等。

  中国人遭受暴力恐怖袭击大事记

  1992年2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系列汽车爆炸案一共造成3人死亡,9人重伤,14人轻伤。这是9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发生的第一起暴力恐怖事件,也是东突恐怖势力针对无辜平民进行的暴力恐怖活动的开始。

  从1992年至2001年,“东突”势力在新疆境内制造了至少两百多起暴力恐怖案件,造成各民族群众、基层干部、宗教人士等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

  1992年5月21日,中国维和工程部队在柬埔寨驻地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袭击,2人死亡,7人受伤。

  1996年11月20日,12名恐怖分子闯入中国新疆居民裴英华家,除了4岁的裴兵兵被藏了起来幸免遇难,其他3人全部被害。

  1996年4月29日,8名恐怖分子连续闯入库车县阿拉哈格乡4户维吾尔族基层干部家中,杀死4人,3人受伤。

  1996年5月12日清晨7点30分,全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常委阿荣汗·阿吉和儿子在家门口被3名恐怖分子砍成重伤。

  2000年5月,境外“东突”组织为了筹集资金,在吉尔吉斯绑架了一名新疆商人并纵火烧毁了比什凯克中国商品市场。5月25日恐怖分子策划袭击了中国赴吉尔吉斯处理绑架、纵火案的工作组,造成1人丧生、2人受伤。

  2001年6月20日,菲律宾北古达描岛省马沓林社,中国公民张忠强、薛兴遭恐怖分子绑架,在随后的菲军警解救行动中,2人遇难。

  2002年6月29日,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一等秘书王建平在该国首都比什凯克遭到不明身份的恐怖分子杀害。

  2003年3月27日,一辆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开往新疆喀什的长途客车遭到恐怖分子炸弹袭击,19名中国人死亡。

  2004年5月3日,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中国工程人员乘坐的一辆面包车遭遇汽车炸弹袭击,造成3人死亡,9人受伤。

  2004年6月1日,驻扎在刚果(金)东部基伍南省的中国维和部队兵营落入一发炮弹,造成一车辆损失,维和士兵安然无恙。

  2004年6月10日,阿富汗一伙来历不明的恐怖分子袭击了一个中国援建的建筑工地,造成11人死亡,4人受伤。

  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恐惧

  文/朱凯迪

  中国工人遇袭的地方,正是当时我感到最害怕的地方

  11名中国工人在阿富汗北部城市昆都士以南30多公里一处铺路工地被枪杀的新闻,对大家来说可能很遥远,对我则相当相当的接近,不单因为我打算在数星期后重回阿富汗,更因为中国工人被枪杀的地方我在两年前曾经过,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恐惧。

  阿富汗经过20多年的内战,几乎可以破坏的基础设施都被破坏了,最容易察觉得到的自然是道路的破坏。阿富汗的主要干道呈环形,将喀布尔、坎大哈、马札里沙利夫和赫拉特这4个主要城市连接起来,另外还有从这个环分支出去的公路到达邻国。

  每个阿富汗人都对打仗有点认识,而每个到阿富汗的人也会很自然地问:为什么要破坏这段路,有什么战略价值?为什么要炸坏这条桥?反过来说,从道路的损毁情况亦可推断出什么地方曾经有激烈的战斗。譬如惟一连接南北的salang隧道,可说是A级的战略目标,但交战各方都不会完全把隧道炸坏,因为这样的话他们自己也过不了对面,于是只炸出入口(再掘道也容易了嘛)。

  中国工人遇袭的那条路是在环形道路网以外,但不代表这条路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条路是通往阿富汗东北部惟一的一条大路,是通向阿富汗粮仓昆都士惟一的一条信道。从喀布尔出发向北走,穿过salang隧道后便会看到阿富汗北部平原,这段下坡路状况仍很好(仗都是在山里的战略点打的),到了小城Pul-e Khumri,这条路便分开两边,左边的继续朝西北往马札里沙利夫,右边的则是我们现在要说的通往昆都士那条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塔利班和塔吉克族的马苏德曾为争夺昆都士的控制权在这条路上爆发激战,因此从Pul-e Khumri到昆都士这70多公里路全都是凹凸不平的烂路。

  2002年10月,我一个人乘出租车由喀布尔到昆都士去,沿途经过一个又一个村落的小城市,许多人跟我挥手打招呼,我也一直跟司机有讲有笑,心情颇为愉快。但一过Pul-e Khumri,一种莫明的恐惧忽然袭向心头。为什么四周忽然都没有了人,为什么村庄都不见了?只有永远都走不尽的烂路,坦克的残骸,还有头上的毒太阳。

  出租车司机的表情也变了,变得好像要把我宰掉似的,他狠狠地盯着我,说这条路很危险,之前有塔利班在这里袭击车队,杀人抢劫。我心想我更担心你忽然亮起刀来把我宰掉,我带有1000多美金呢。破坏道路的方法不外乎是用炸弹或铲泥车,路上过去也埋了不少地雷,差不多每隔10米便有一个30厘米深的洞,司机不断左闪右避,车速有时是20公里,有时是15公里,70多公里的路,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

  中国工人遇袭的地方,正是当时我感到最害怕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恐怖分子要在这里下手,真是易如反掌。

  数以千计的外国人在2001年战争后来到阿富汗参与重建工作,为阿富汗人抚平战争的伤口,但他们却成了反对卡尔扎伊政权的武装分子的袭击目标。目前驻守阿富汗的北约联军只有2万人上下,远远不及伊拉克的10多万,他们只能保护喀布尔等大城市,一离开城市便是彻头彻尾的无政府状态。

  随着9月选举的临近,类似的袭击肯定会愈来愈多。阿富汗人跟伊拉克人不一样,他们没有起来抵抗美军,他们实在太累了,现在只要能过上一天安乐生活,谁在位也不要紧。

  阿富汗局势异常凶险

  文/傅小强

  一段时间来,世界的注意力投向了伊拉克,阿富汗逐渐被淡忘。

  但是,这块是非之地却难以平静,安全形势异常凶险──尤其是在今年9月总统大选来临之前。6月10日发生在昆都士省的中国工人遇袭事件,就是阿富汗凶险局势的注解。

  极端势力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喘息,塔利班残余已经在阿富汗南部生存下来,形成了以乌鲁兹甘和扎布尔省为中心的根据地,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袭击驻阿美军和其他西方援助人员。最近,塔利班军事领导人称,要在阿富汗南部建成一个新的“潘杰希尔”谷地,言下之意就是要使目前的根据地成为抵抗美军的坚固后方,与美军打持久战,最终要像驱逐前苏联军队一样把美军赶出阿富汗。

  卡尔扎伊最近曾设想将塔利班纳入未来的主流政治,但塔利班并不买账,不断放出狠话,要杀绝所有驻阿外国军队和支持美国的阿富汗人。

  军阀

  对卡尔扎伊而言,最大的危险不是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残余,而是阿富汗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阀。

  从力量对比来看,塔吉克族军阀法希姆、伊斯梅尔·汗、乌兹别克族军阀杜斯塔姆等人的军力均过万人,并且装备精良,明显强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替中央政府训练的5000人部队。此外,阿富汗还有十几支人数超过1000的军阀。这些大小军阀有的在中央手握重权,例如担任国防部长的法希姆,有的在地方划土而治,使卡尔扎伊政府的影响力只局限在喀布尔周围地区。

  相关专题: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