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如果中国航天没有921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0:35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李虎军

  从跨国公司手中抢回人才

  “921工程挽救了中国航天。”火箭系统一位研究员说,“它首先是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并培养出了大批航天 人才。”

  这位研究员说,上世纪90年代初,航天系统人才外流的现象非常严重。当时,他身边的同事就有很多人选择离开。

  当时,研究院总设计师的月薪只有3000多元,青年科技人员一般只拿1000多元。因此,当一些青年科技人员 到院里工作三五年,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以后,就被外资企业高薪挖走了,甚至有外国公司的班车开到研究院来 接人上下班。研究院下属的某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所,一年当中进的人才将近流失了40%。

  所幸的是,中国及时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上 ,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搞载人航天在政治、经济、科技、军 事上都有意义,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他还特别说到,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要培养接班人,使之后继有人。

  “921”上马以后,航天系统许多老专家还工作在一线。他们的指导延续了航天人才的命脉。自1999年至今, “神舟”飞船六次穿越太空,中国航天因此度过了困难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航天系统老专家的退休高峰,如果921 工程晚上马几年,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一位专家说。

  今年44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张庆伟,曾经担任过火箭系统的副总设计师,并是最年轻的十六届中共中央委 员和921工程副总指挥;现年42岁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曾经担任过总体设计师。

  921工程为张庆伟以及他的年轻同事们提供了难得的实战机会,中国航天也借助这股东风顺利地完成了代际跨越。 据统计,“神六”的七大系统“两总”——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比“神五”平均年轻5岁。67岁的“神舟”五号火箭系统 总指挥黄春平则在其新书《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管理实践》中透露,从1992年到2003年,火箭设计师平均年龄 下降了18岁。

  载人航天不是赔本赚吆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立岩教授说,载人航天不是一件赔本的事情,它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 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有点像风险投资,但风险又没有那么大”。毕竟,载人航天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俄、美 已经有成功先例。

  韩立岩将载人航天的收益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种。长期收益是指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回报;中期收益是指 载人航天技术成果扩散所带来的回报;短期收益则包括飞船发射前后品牌和广告效应等方面的回报。他说,国家在

神舟六号上 的花费近10亿,生产和研制过程中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则估计在100亿到200亿之间,这些投资还会有进一步的放大作 用,从而带来更多的产值。

  以上只是一种粗略的估算。航天系统一位研究人员也说,航天产业链上的很多环节是难以精确计算的。“比如我们的 风云气象卫星为预测台风提供重要依据,减少了灾害损失,这个该怎么算呢?”

  俄罗斯在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方面有过巨额投入,其联盟号火箭执行过的发射任务就高达1000多次,但航天带来 的经济收益却似乎不是那么显著。韩立岩对此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他估计,俄罗斯的这种情况可能与前苏联的工业体系和技 术市场体系不完善、大量航天技术成果不能得到及时应用有关。

  “因此,中国对于载人航天创造出来的技术成果,一定要及时加以保护,能够推广的就及时推广,这一点非常重要。 ”他说。

  航天领域的技术研发需要持续投入和长期积累。韩立岩说,中国从未停止航天计划——比如长征火箭上天了88次。 上世纪90年代初人才的外流,与当时科研人员待遇普遍偏低等因素有关。如今国力的增强让国家投入大量经费,航天系统的 研究工作也已经成为一个人们趋之若鹜的职业。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