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贾植芳最遗憾《随想录》不能续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0:37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朱强 上海报道

  10月17日晚8点,复旦大学第十三宿舍,刚刚度过91岁生日的贾植芳先生像往常一样坐在客厅的藤椅上边吸氧 边看书,听到巴金去世的消息后,他有点吃惊。

  “无论翻译还是创作,李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思想史上有他个人鲜明特色的
成就与贡献”,贾植芳说,他感到 最遗憾的事情是《随想录》再也不能续写了。

  贾植芳一直亲切地称巴金为“李先生”,虽然他们的直接交往并不多,但用神交已久来形容并不为过,他们之间年龄 相差十几岁,都曾经是进步作家,都在“文革”中受过磨难,都推崇鲁迅先生。贾植芳甚至现在都记得鲁迅先生对巴金的评价 :“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1980年代初,贾植芳刚刚平反恢复工作,任

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并受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邀请, 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委,从此开始与巴金交往。他将巴金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用笔名发表的关 于无政府主义等方面的文章整理好后,与巴金的儿子李小棠联系,希望能见“李先生”一面,进行“订正”。

  巴金很爽快地答应了。

  当贾植芳坐着公交车赶到巴金寓所时,年长十多岁的巴金已经在家门口迎候了,“他有点瘦,但很热情”,贾植芳回 忆说,“在沙发上坐下后,他发现我抽烟,连忙让家人到楼上取了很好的中华烟给我,我当时抽的是一毛二分钱的勇士牌香烟 。”

  由贾植芳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巴金专集》后来共出了三本。出第一本的时候,他送巴金20本,据 说巴金经常将这套研究专集送给研究其作品的外国学者。后来,贾植芳也收到了“李先生”送来的《随想录》。

  1980年代后期,贾植芳到华东医院看望施蛰存、陈子展(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先生时,听说巴金正在医院休养, 便赶去探望。“他当时气色不太好,由侄女扶着才能站起来”,贾植芳说,虽然仅有两次谋面,但从此一直关注着“李先生” 的消息。后来巴金主持《收获》杂志时,还专门让女儿找贾植芳约稿,《上海是个海》就是这样促成发表的,贾还收到杂志社 寄来的1600元稿费。

  贾植芳认为,巴金早期的作品如《家》、《春》、《秋》、《寒夜》、《灭亡》等代表了较高的文学水准,但他个人 最推崇的还是《随想录》,“很多人都将‘文革’期间所发生的错误推在别人身上,李先生没有,他体现了自己的真诚,这本 书的价值很大,将传诸后世。”

  贾植芳还特别赞赏巴金在文学翻译方面的成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一10卷本《巴金译文全集》是 他在书店自费购得,至今放在案头,时常翻阅。他说这套书“真实”,是“不朽的书”,所以将“永远存在”。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