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华东新闻:孩子为啥“怕读”鲁迅巴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22:12 人民网-华东新闻

  作者:顾勇华

  ●鲁迅、巴金这样的大文豪是民族的骄傲。但是,他们的著作却越来越缺少读者,孩子们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为巴金送行的队伍中年轻人寥寥……

  几天前,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上海为巴金送行。近70年前,也是在上海,也是从四
面八方赶来的人,为鲁迅送行。

  要是比较一下两支送别队伍的结构,还是颇有意味的。虽说都是男女老少皆有,各界群贤毕至,社会大众云集,不过,从平均年龄来看,送别巴金的队伍是明显“老化”了。

  以上情形,与社会的读书兴趣大体吻合。如今,年轻的一代、两代并不那么喜欢读巴金,甚至有些“怕读”,对鲁迅更是心存“畏惧”。对此,我们当然不必去追问:他们都在读什么?尔后作一番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的说教。这是因为,有效的阅读是需要兴趣的,说教可能一时奏效,却不可能带来持久的读书兴趣。

  曾有人解释过新的一代、两代人“怕读”鲁迅、巴金的现象。比如,认为当年鲁迅文章说的是“今人今事”,大家熟悉时代背景,所以读起来兴味盎然。同理,巴金的读者年龄“老化”,也与作品产生的年代有关。只有熟悉“文化大革命”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他的那些深刻的自我解剖的文字。

  这样的解释似是而非。无论中外,教育、教养都离不开人文修习。一个中国人,要是对鲁迅、巴金都那么淡漠,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件连有一些汉学知识的外国人都会诧异的事情。还是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能读先秦诸子,乐颂汉赋、

唐诗、宋词,反而对当代的作品那么生分呢?究其原因,可能还是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

  不难看出,今天的教育,让孩子喜欢李白、杜甫,是从其作品而不是从认识作者开始的。同样,能把《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或是《聊斋》里的故事说得头头是道,却未必要对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或是蒲松龄这些人知道多少。但是,对鲁迅和巴金不同。虽然他们的作品和古代作品在同一本教科书上,教法却是两样,即并不是从作品入手引导学生,而往往是先让学生接受人物的伟大,然后才进入作品的世界。于是,学生在阅读鲁迅、巴金的时候,实际上是带着一种阅读的思想重托,加上这种思想重托还要进入考试领域、要按照不二的答案来做习题,以至到真正接触到作品的时候已经无兴趣了。此外,早些年阅读鲁迅的时候,还有一种政治的暗示,特别放大了他作为思想“斗士”的一面,相应地排斥了他同时代的另一些作者,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未必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其一,孩子们在求学的年代不能真正懂得鲁迅、巴金为代表的优秀文化,必定寻求其他阅读对象,肤浅与浮躁的社会心态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阅读的影响。其二,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他们的书架上会摆些什么呢?如果当代成人的书架上没有鲁迅、巴金的一席之地,还能指望这些优秀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吗?

  能不能从改变教法开始,先把学生从“怕读”解放出来,让年轻人先喜欢上鲁迅、巴金的作品,再及其他。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