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十届元老申纪兰:见证人大50年风雨历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1:12 央视《新闻调查》
十届元老申纪兰:见证人大50年风雨历程(图)

申纪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十届元老申纪兰:见证人大50年风雨历程(图)

申纪兰代表着和她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的山西平顺县的农民一次次地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十届元老申纪兰:见证人大50年风雨历程(图)

这些照片记录下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过去五十年时间中走过的非凡人生历程。


  央视《新闻调查》播出节目《申纪兰代表》,下面是节目内容实录。

  演播室: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一位老人的故事,她今年78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同时她又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因为她参加了我国建国以来全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就是
申纪兰,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她成为我国人大历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解说:这些照片记录下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过去五十年时间中走过的非凡人生历程。从25岁开始担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今年第十届人大代表,申纪兰代表着和她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的山西平顺县的农民一次次地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解说:西沟村下了今年最大的一场雪,对于就要春耕的村民来说这场雪是再好不过了。西沟村位于太行山南麓的山西平顺县,在这个依然是国家级贫困县所辖的乡村中算是相对富裕的一个,全村共有2000多口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沟村里就已经名扬全国,因为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和申纪兰都是西沟人。

  记者串场:这里就是西沟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是我们国家唯一在地图上被标明的行政村,也是少有的连新华社都要派常驻记者的行政村,在那个年代从这里曾经走出了大红大紫的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和申纪兰,而成为了被人们所向往的地方,今天仍然会有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为了看看西沟村看看申纪兰,看看这里发生的变化。

  解说:按照约定,申大妈在村口等我们。她头顶一条黄色围巾,脚穿一双单层板儿鞋,在雪天里,这样的穿着显得过于单薄。再过四天,申大妈就要去北京参加今年的两会了。

  解说:申大妈直接把我们引到家门口,小院落和砖土房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在这间20平米左右的房子里,三面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不同时代的照片,像是一个小型展览馆,看过之后,每个参观过的人都会对申纪兰肃然起敬。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还有和毛主席照的,这是邓大姐。

  记者:您在哪儿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在这后边站着,这里头还有李鹏、朱镕基总理,朱镕基总理来过我们这儿,还有乔石,还有巴老,那是江总书记,江泽民。

  记者:接见您。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是江泽民,这是胡主席来过我的家,胡锦涛书记来过我们这个村,你也看到了,这是我十届人大代表在那儿开的,这是温家宝总理还在这儿接见我们,这是温总理,这都是我开会的代表证,这都是。

  记者:光代表证就搜集这么多。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光这些出席证。

  记者:这个是?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是最早的,这就是个代表证。

  记者:妇女代表。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妇女代表,你看就这么小的证,现在就弄这么大的。

  解说:作为全国惟一一位连续当选一至十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以她独特的经历成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变迁的见证人,这座旧房子里的许多物品都有历史的痕迹,而申纪兰一生的传奇履历都起源于她的一个执著信念。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时候的妇女也很封建,就不把妇女当人看,有人就是男人,这就有人了,我这个妇女就不顶人,我对这一点就很生气。

  解说:解放初期,劳动是最响亮的口号,男人们下地耕作能挣10 个工分,而妇女们操持家务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家庭地位很低,更谈不上有社会地位。

  张秋才(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好像女的就不准你出外边去,怕你风流了,现在说就是风流,过去女人就是煮饭,在家里做点其它的。

  解说:50年代初,李顺达成为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在他的倡议下,1951年西沟村创办了农村生产合作社,申纪兰由于劳动出色被选为副社长,年仅22岁的申纪兰走出了为妇女争取同工同酬的第一步。

  记者:当您知道自己被选为副社长的时候您是什么感觉?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感觉就睡不着觉了,我还能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这就是我自己的地位提高了,我们妇女地位提高了,不是我一个人提高了,我觉得就有了方向了。

  马俊召(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她能干,大家就很支持她,她就宣传,跟大家说说,男人扛个大石头,女人就扛个小石头。

  解说:然而,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要使妇女们离开锅灶走出院门儿,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申纪兰实现妇女解放的想法起初并不顺利。

  记者:当时要号召这些妇女也上山干活,有没有人有不同的意见?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有不同意的,说申纪兰你揽事宽,什么也叫妇女干,解放了天光就要上山,也有这种说法,我说要过去想上山都不让咱上,咱妇女解放就是要从劳动中解放自己,我就跟她做这种工作。

  张秋才(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她就自己带动大家,从这个村带动全大队,人人都去劳动了。

  记者串场:1947年申纪兰嫁到了西沟村,那一年她只有18岁,和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姐妹一样,她也顺从了当地的传统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但是仅仅五年之后,因为政治可靠生产过硬,申纪兰成为了生产合作社的副社长,从那个时候起她就开始苦口婆心的劝说社里的妇女要走出院落,下田和男人一样劳动,同时它也劝说那些男人们,妇女既然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就应该获得同样的报酬,令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那个时候申纪兰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全国的轰动,被树立为了典型也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

  解说:当时,这篇题为《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的文章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它标志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的劳动得到了尊重。申纪兰追求男女平等的斗争,终于在历史上写下了“男女同工同酬”的重要篇章。从那以后,申纪兰广泛的赢得了村里男女老少们的拥护。1953年下半年,全国各地开始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民主选举。人们在新奇和向往中迎来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崭新的政治制度。

  记者:这个村里这么多妇女,为什么当时就着力要培养发展申纪兰呢?

  胡买松(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原来不是培养她,原来也是这个村上培养了一个,有一个培养成了以后,一年多了也很(出色),后来有了小孩以后就累着了,累着了就出不来了,所以这个村就瞧中了申纪兰,这个苗苗比较好,所以那个时候老李(李顺达)就说,干吧,不怕,有我给你作主。

  解说:在李顺达的鼓励下,申纪兰一边照顾婆婆、丈夫和孩子,一边参加社会活动。1954年,申纪兰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记者:那一届人大代表是怎么选的,您当时有印象吗?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来给我发通知来,那群众就高兴的,说纪兰没想到你能当上人大代表,我就激动得,我后来梦过这个梦,我当上了人大代表,党给了我多高荣誉啊,一个妇女能当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多大一件事情啊,当时群众就非常激动。

  记者:您当时想做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是什么?有没有考虑过?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想参加一次会议,见见毛主席就行了,其它就不想了。

  记者:村里的乡亲们知不知道你去北京开人大会议要干些什么?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知道。

  记者:他们知道什么?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从我走的时候就说叫我选上毛主席就行了,其它也不说什么了,好好替咱妇女说上个话,你去了只要选上毛主席,就这样安顿我了,那时候也不多说其它的

  那时候提案什么的我就说不上来。

  解说:1954年秋天,申纪兰骑着毛驴儿,带着乡亲们简单而又厚重的嘱托走出西沟,他要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申纪兰有幸和121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人们聚集在广播旁,一起倾听来自北京的声音。

  记者:我看到一段历史资料,您好像还在会上发言了?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在小组里头发言了,没上会上。

  记者:您还知道您那次发言当时讲了什么吗?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感觉很激动,也很高兴能代表妇女说两句话,我们妇女解放了当上人大代表了真是很激动,你不知道比过年可好多了。

  解说: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审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使国家领导机构全面建立了起来。在如此重大的国家政治活动中,劳动妇女终于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和选举权,这一年申纪兰才刚刚25岁。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那一次印象深就是见毛主席,最深就是见到毛主席就行了,周总理 刘少奇 邓小平都见上了,满载而回。

  记者:大妈,我们听到一个说法,说您头一次去北京开人代会的时候您还不认识字。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不认得。

  记者:这个不认识字给您当时开会有没有带来什么困难?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们还有有

文化人给我们翻译,念一念,我们认真领会,到这儿来开会来的文盲太多,农民大部分不识字,现在的人民代表层次高了,大学生多。

  解说:这次会议让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劳动的激情空前高涨。申纪兰回到家乡后和李顺达带领合作社向荒山宣战,在成活难度极大的石头沟里植树造林,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时光。

  记者:这个山上,我看见好像是石头山。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石头山。

  记者:这树怎么种上去的?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们是见缝插针呀,有一点土就种树,分秒必争、分土必种,人听党话 自然听人话,改天换地力量大,小流域治理 全国一面红旗。生态环境给后代留下什么?这就是“绿色银行”。

  记者:当时种这些树有没有什么规划?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有规划啊,我们山上松柏核桃沟,河沟两岸种杨柳嘛,梯田发展

苹果树,西沟发展农林牧,这就是西沟好出路,大家说要变了样,我们就高兴了,过去说是金木水火土什么都没有,有了共产党西沟就变样,就这个。

  解说:然而,很快大跃进运动开始了,全国上下刮起了浮夸风、共产风,全民大炼钢铁,在这场运动中,第二届人代会召开了。

  记者:当时浮夸风说,一亩地能产十万斤,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是浮夸风,1958年大跃进以后我开群英会,我们七个女社长,总理请到她家里座谈了三个小时,他还问我,你炼铁了没有,我说炼了我是连长,怎么样啊,我说还炼出来了,扇那个土风箱,哎呀不怎么样吧,我说周总理怎么知道这个,确实大炼钢铁时候很不成功的,他说机器炼那个还出废铁呢,你山上那个能炼好,我说也只能说是炼出来了,好不好(就说不上了)。总理怎么知道了呀,总理都知道。

  解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上,第三届和第四届人大分别只召开了一次会议,文化大革命的延续让这两届人代会相隔整整十年。十年间,人代会形同虚设,代表们多缄默不语,建议寥寥,这是人大制度历史上遭遇的一次重大挫折。

  记者:当时那个年代我们中国整体的政治都比较混乱,包括又有打倒刘少奇,打倒彭德怀这些事情,您作为一个农村的基层党员、一个人大代表,有没有让你觉得比较困惑的时候?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在这个问题上吧我一直是坚持实事求是,在有一些事情上我们看透的就说,看不透的我们不表态。

  记者:当时什么事情是您看透的,什么事情是您看不透的?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事实就是事实,你说不是事实,你要是都打倒,文化革命把生产队打倒,队长也打倒这个不对,你说谁错了打谁,这个对,你也不能都打倒吧。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