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一座寺庙的五个历史节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14:17 南方人物周刊 | |||||||||
少林寺 一座寺庙的五个历史节点 嵩山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也是享誉世界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它就是文人墨客著文吟诗、皇戚贵族封禅许愿、高僧名家隐居传经、英雄豪杰“华山论剑”的一方宝地。“一苇渡江”、“慧可断臂”等经典桥段,更为少林寺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清朝后期少林寺开始衰败,一度沉寂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座藏于深山的千年古刹
-本刊记者 张欢 江华 发自少林寺 2006 今日少林 2006年9月9日上午,河南嵩山少林寺,山门紧闭。 11时,阳光一扫前几日阴雨带来的寒意,暗红寺门缓缓打开,一干僧众陪同下,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缓步走到寺前广场。跟在他身后的是传说中的“少林寺十八罗汉”。 不过,今天的主角不是“少林方丈”也不是“十八铜人”,而是最后出场的36个人——少林寺主持的选秀选手“功夫之星”。这一天是他们的“出关大典”,36位国籍、肤色各异的选手在广场上秀出了他们的功夫——少林拳、太极拳、小红拳、螳螂拳…… 选手都很英俊,pose摆得也很酷,毕竟他们的参赛目的不单是为了比武夺冠,还要出演少林寺参与的《少林僧兵传奇》。 秀场很热闹:几十家媒体派了记者;节目编导指导过《千手观音》;给他们打分的裁判则是武当、峨嵋、太极、行意等十二大武术门派的掌门人。 许多媒体报道说,这是一场用“超级女声”的方式来选拔演员的选秀节目:短信投票、7大赛区、复活赛、粉丝团……各项时尚元素,应有尽有。 “功夫之星”只是少林寺近期诸多热闹活动之一。 这个活动的拥趸,比这个星期在少林寺新修的大禅堂举办的第一届“少林论禅大会”的大家们多得多。你会经常听到接近这些“星星”的人说起,哪个国家的选手有了漂亮的女粉丝。 讲禅的人,是漫画家蔡志忠、作曲家谭盾、歌手朱哲琴、武术指导袁和平、科学家余海礼,还有一位其他宗教代表——鲍立德神父(Raymond Parent)。 少林寺在大力推动其事业时给了我们两个箭头、两个方向。 论禅结束后,释永信方丈又先后接待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 方丈的日程总是安排得这么紧,少林寺的事务也总是这么多。 普通僧人的生活相对简单,除了必修的早晚功课,其他时间大多用来自修。为了提高僧侣素质,少林寺专门开设了佛教知识、历史、英语、电脑等多种课程。 离课堂不远的禅堂里,仍有禅师守着古老的禅七规矩(每天坐禅七柱香)。释永信说:“当少林寺真正实现了禅师如林,才能说我们是真的兴旺了。” 而对于年轻僧侣来说,少林寺更像一所学校,他们早已熟练掌握了现代通讯方式:时尚的手机、宽带互联网、有线电视、QQ、网络游戏…… 僧人房间传来了熟悉的周杰伦的歌曲,“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随着轻轻的风轻轻地飘,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作为少林寺和尚,习武自然是少不了的节目。演武厅里“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鎲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十八般兵器一应俱全,沙袋哑铃全部配套。和周边武校不同的是,这里的武僧训练现场外人是不能参观的,而观看一场表演则要再付出20元人民币(进山门票100元)。 少林寺在历史上 “拳以寺名,寺以拳显”,游客也多半是冲着少林武术的大名而来。今年3月22日,少林寺就接待了一位慕名来访的柔道黑带6段高手——俄罗斯总统普京。 此前,1993年释永信率团出访台湾,为1949年之后两岸首次宗教文化交流; 中国政府将“少林功夫”作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备项目,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4年11月,少林寺武僧团配合胡锦涛主席访问拉美,在巴西圣保罗参加“感知中国”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2006年世界杯,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邀请释永信方丈参加闭幕式。 …… 少林寺,已经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耀眼的名片。少林寺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傅敏解释说:“外国人提到China,就会想到Chinese Kong Fu,而少林寺正是中国功夫的最好代表,少林寺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最好渠道。” 1982 少林复苏 24年前,一部电影,在刚刚苏醒的中国,竟然创下了过亿元的票房收入,当时的票价为1角。这就是张鑫炎导演、香港中原影业公司出品的《少林寺》。 这部电影改变了全国武术冠军李连杰的命运,当年扮演“觉远”和尚的“招风耳”小子最终走进好莱坞,成为继李小龙和成龙之后的第三位华人功夫巨星。 少林寺自此打开了一道川流不息的大门。 “到少林寺去!”成为那个时代众多少年的英雄梦想——在那个稍显混乱的改革开放初期,不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功夫”都是“坏小子”们划分地盘、确立“江湖地位”的法宝。不知多少懵懂少年看了不下20遍《少林寺》,一些狂热分子干脆打起铺盖卷,上了嵩山。 直到今天,少林寺沙弥吴镔(俗家名)在回忆自己出家的动机时还说,“少林寺是每一个男子汉向往的圣地。”他是几经辗转方才实现自己心愿的。 现在的少林寺,依然可以找到电影留下的印记:《少林寺》电影光盘被寺内僧人当作纪念品出售。唐太宗李世民题词碑刻旁边就是电影主题曲碑,正面是王立平的《少林,少林!》,背面是《牧羊曲》,并附有作者简介。你能看到四十上下的人们,一边指点着五线谱,一边哼唱“手拿鞭儿,轻轻摇……” 随着少林寺为人所熟知,它也开始改变周边地区的面貌。根据门票统计,1974至1978年少林寺游客总量仅为20万左右。1990年代后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次左右。从那时起,少林寺旅游收入长期稳占登封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 武校带来的收益更惊人:少林寺旁的塔沟武校号称世界第一武校,仅在校学生就多达1.8万人,而类似的武校在登封至少有五六十家,学生几万人。 登封,河南郑州的一个县级市,在少林寺的影响下确立了旅游立市的战略方向,以往的经济支柱——煤炭已经让位给了新兴的旅游业。 1260 极盛年代 公元1260年,在蒙古哈喇和林召开了一次特别的辩论大会,辩论双方是道教代表——全真教道士李志常和佛教代表福裕大和尚。辩论的焦点是佛道谁为贵,评判者是皇帝元世宗忽必烈。结果佛教大胜,焚毁道经四十余种,勒令众多道教徒皈依佛教,自此确立了佛教在元代的尊崇地位。 这场辩论的胜方代表福裕大和尚正是少林寺住持,此前他已经被元宪宗蒙哥任命为最高僧官“都僧省都总统”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佛教界尊称为“大宗师”。 福裕在住持少林寺期间,对元初兵燹之灾后的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和重建,确立了曹洞宗在少林寺的地位,制订了少林寺的宗法制度,自此,少林寺有了家谱,释永信正是70字传法序列中“德行永延恒”的永字辈。 历史上少林寺与官府的关系一直都是相当密切的。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时,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涉而来,得到虔信佛学的孝文帝的礼敬。跋陀见嵩山很像一朵莲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养跋陀。又过了30余年,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广罗弟子,传授禅宗,成为中国禅宗开山祖师。 民间盛传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确有原型: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十三武僧应秦王李世民之邀,参加了征讨王世充的战役,活擒王世充的侄儿王仁则,逼降王世充。胜利后论功行赏,除昙宗一人受封大将军外,其余12人不愿受封,回归少林,但均获赐紫罗袈裟,朝廷另赐少林寺大量田地、银两,并赐立僧兵、酒肉等“荣宠”。自此少林寺以武功闻名于世。 明朝的小山和尚曾三次征边,皇室为他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杆和石狮。 明代中叶,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频受倭寇侵扰。嘉靖年间,少林寺月空和尚接到都督万表的檄文,立即组成了一支有三十多位和尚参加的僧兵队伍,开赴松江一带御倭,后不幸误中埋伏,全部壮烈牺牲。 1704年,清圣祖康熙御书“宝树芳莲”及“少林寺”匾额,赐少林寺;1735年,清世宗雍正御批重修少林寺,整顿少林寺门头;乾隆初年,由河东总督、河南巡抚王士俊主持重修少林寺。 释永信方丈对比中国和古印度佛教兴衰认为:“为啥中国佛教生生不息?因为中国佛教能够和政府共事,和政府沟通,才能和社会共存。历史上正是政府配给土地,少林寺才得以养活自己,这也是始终提倡农禅并举的道理。” 1928 衰败肇始 冷兵器时代,武术一直得到重视,兵士操练也就是练武布阵,武功是衡量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准。鸦片战争后,军队普遍配备火器,武术功能更多地转向了强身健体。在此情形下,“拳以寺名,寺以拳显”的少林寺逐步式微。社会上不单对武术重视程度大大减弱,而且随着“西风东渐”,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禅宗祖庭的少林寺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猛烈冲击,加之社会动荡,兵荒马乱,少林寺再难恢复历史上的辉煌。 民国初年,少林寺尚有僧众二百多人,土地一千三百七十余亩,度日艰难。此时,世局动乱,土匪蜂起,少林寺购置火器成立保卫团,当家和尚恒林任团长。县府命其为“少林寺保卫团团总”,为地方民团性质。他只好“以菩萨心肠作金刚面目”,训练僧兵,以备不测。恒林率民团与土匪大小数十战,皆获胜利。 恒林1921年去世后,弟子妙兴接任了登封县僧会司及少林寺保卫团团总的职务。保卫团后被直系军阀收编为第一旅第一团,加入了吴佩孚军事集团。 北伐战争期间,直系军队樊钟秀曾将其司令部设在少林寺内。西北军石友三部与之激战,少林寺僧人助樊狙击,终不敌而溃。1928年3月15日,石友三部纵火焚烧少林寺。次日,驻防登封的国民军(冯玉祥部)旅长苏明启指挥部队抬煤油到寺中,将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处,尽付一炬。至此,千载少林寺之精华,尽遭涂炭。 “文革”期间,早已式微的少林寺再次遭受毁灭性打击,僧人被逼还俗,佛像被毁,寺产被侵。“文革”结束时,少林寺已是十几个僧人守着残垣断壁和28亩薄田的凄惨局面。 1999 走向世界 1999年8月20日,少林寺宾客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山长老、大德居士、政府领导和海内外嘉宾,参加了一次盛会——少林寺方丈升座大典。34岁的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正式升任第三十代方丈。 1982年,17岁的安徽颖上县青年刘应成来到少林寺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副破败景象:十几个僧人,其中9位老人,守着一座破庙和28亩旱地过活。日后的香火兴旺是根本想象不到的。 这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几经周折,他拜了少林寺方丈行正法师为师。行正方丈因为眼疾,需要一位助手,年轻的刘应成成了他的主要侍者,而少林寺正是一所极为重视宗法门头制度的寺庙。 当少林寺的历史翻到释永信这一页时,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长老的新方丈。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MBA学位的僧人,他领导下的少林寺,很多做法极其新颖却又备受争议,甚至有营销类杂志将少林寺的走红称为“一所寺庙的营销奇迹”。 从1988年1月在少林寺院内首次公开对外表演开始,少林寺走上了“功夫经济”的道路;第二年少林寺组织了少林武僧团,开始了国内外的演出;1998年成立了“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少林素饼和少林禅茶,并注册了国内29大类近100个商标,向一些企业特许授权使用“少林”商标。 自1986年始,少林寺还先后创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寺红十字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和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 少林寺并不忌讳言商,释永信的辩辞是:“我们出家人学佛修行,不能老待在山里、寺里,不能安于清净的山门、卖卖香、收收门票,该主动走进众生的日常生活。我希望同修们能明白,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灭亡了。” 释永信说:“不是我太‘入世’,是我太超前。”“少林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官府供给、农禅并重、商业服务。这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大趋势。” “西方研究宗教的学者就曾提出,现在的宗教就是为了提供信仰这种产品。”“少林寺也应该有企业的观念,就是要给社会提供一种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只有坚持这个理念,少林寺才能更好地生存。” 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大梁先生则表示:外界说少林“入世”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少林寺发展进程中的商业也是出于无奈,商业化仅仅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处在一个商业社会,市场化就是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保护和发展少林文化。 与浓重的商业气息并行的,是少林寺这张特殊的中国牌在世界上越来越响亮。 1996年,少林寺在中国寺院中率先建立了中文网站,此后又有繁体中文版和英文版。 如今,表演武术、讲经论法,乃至拍摄少林题材的影视作品,都成为少林僧人与国际社会往来的方式。1987年,释永信担任少林寺住持以来,他率领的少林功夫表演团体已经走访了60多个国家。 随着少林武僧团在全球巡演次数的增多,越来越多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人见识了少林功夫。 纽约法拉盛华人区的少林寺是少林寺在美国的第一家分寺。人们在这座现代化的少林寺看到,果林大师出入以汽车代步,手中有最新款手机,厨房中有煤气炉、电水壶,办公室中有电脑和录像机。 2002年,美国探索频道为释永信拍摄了电视片《新少林方丈》。这部片子追踪拍摄少林方丈一天的生活,亲眼目睹他驾驭和率领着古老的传统迈入现代社会:看方丈如何坐奔驰车穿行于繁华都市,如何用手机遥控少林寺内的日常生活。这部片子在翻译成英文版时,“方丈”被译成了“CEO”。 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对释永信的报道中称,他“常常坐着配有专职司机的吉普车四处旅行,坐喷气式客机周游世界,与好莱坞名人过往甚密”,是“身披袈裟的首席执行官”。 英国《卫报》报道,少林寺的生意做得很大,每年收入达1000万英镑,其中1/3归寺院。释永信对本刊表示,那些说三道四的人应该解放思想:“每个和尚所做的事情不同。有的专心于修行,有的努力学习,有的希望赢得追随者。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 少林寺与时俱进的作风,与明星方丈的大力作为一脉相承。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反对避世不畏曝光,是这位僧人在自己的著作和身体力行中体现出的一贯方针。 少林寺千方百计从古制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不泥古的做法是正确的。但在媒体的种种报道中,释永信给人的印象仅仅是“只见事功不闻禅理”。 人们指责释永信把神圣的少林功夫变成了庸俗的舞蹈表演,甚至跑到美国拉斯韦加斯这个娱乐化色彩过于浓烈的舞台上表演,严重影响了少林武功的声誉;还有媒体质疑,佛教宣扬的是“众生平等”,可释永信带领的少林武术团自称接触和影响的都是主流社会,“众生平等”从何说起? 不久前,为表彰释永信对河南旅游的贡献,登封市政府奖励他个人一辆豪华越野车,他的个人感言是“明年要拿更大的奖”,激起了舆论对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传统僧人戒律的争议。 少林寺的文化影响已经在国际范围内达到了顶峰,几乎成为现代传媒中的一个八卦神话,而释永信弘扬少林禅宗文化的手段是否恰当,还没有权威答案。 (本文写作参考了少林寺有关史料及有关公开报道,特此感谢)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