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郑州晚报:河南海外务工村的生存标本(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03:37 郑州晚报
郑州晚报:河南海外务工村的生存标本(图)

河南南阳社旗县“海员村”萧庄。郑州晚报/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郑州晚报:河南海外务工村的生存标本(图)

曾经有多年海外打鱼经历的郭书赛不再出门打工。郑州晚报/图


  核心提示:乌克兰渔船起火事故发生后,公众的焦点再次集中在了海外务工者这个群体上,对他们的外出务工之路以及海外生存的状态给予了关注。《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在河南省南阳市的方城县、社旗县等地探访此次船难涉事者家庭时,获悉在社旗县下洼乡有不少被当地群众称为“海外务工村”的村落,在那里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去海外务工,并带来了一定的带动效应。〈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走进下洼乡,对这些村子的现实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

  郭书赛的幸福生活

  6月26日,社旗县下洼乡余庄村肖庄。

  中午的阳光很强地照射在雨后的村庄,郭书赛很悠闲地抱着不满三个月的女儿,和媳妇一起在家中闲聊,较同龄人相比,他的身体明显有些发福。

  “刚收罢麦子,地里也没什么活可做了。”面对《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的来访,郭书赛把女儿交给媳妇,走到家门口的小卖部,卖了一包烟回来散给大家。

  在5年前,21岁的郭书赛通过电视和同伴们的宣传,一直赋闲在家的他在交了2000多块钱后,去新加坡一艘渔船上打工三年,回来后用挣的钱盖了一栋两层楼房,娶了媳妇。

  “我是2000年出去的,签了三年,2003年回来就再没出去过。”郭书赛说,2000年的时候,看着村里的同龄人都出去打工,他就坐不住了。在咨询了同伴们之后,他报名参加了去海外捕鱼。

  “那个时候主要是想到外国看看,还能挣美金什么的。”郭书赛说,他是通过方城县一家海外劳务输出公司去的新加坡,跟随一家台湾的老板从事公海捕捞,合约三年。从家中出去,先是在汝州培训了一个月,然后乘坐火车到广州,再从广州乘坐飞机到新加坡,然后就开始上船工作。

  除了休息时间太少之外,在船上的生活显然很令郭书赛满意。他所在的船有300多吨,总共有船员20多人,中国的最多,有10来人,还有菲律宾、印度等地的人。每天都吃5-6顿饭,伙食非常的好,大鱼大肉随便吃,还有米饭、饮料什么的,在船上除了香烟要钱之外,其他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渔船每次出海都要半年以上,在船靠岸的时候,还能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平时想家了就写信。“我遇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船长,和大家友好相处,三年后我回来时比去之前还胖了不少。”

  三年的海外生活让郭书赛很是留恋,但是要面对农村的现实生活,在父母的要求下,三年合同到期后,24岁的郭回到了老家,用积攒的几万块钱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在家种地安居乐业。

  余庄村的海外务工风潮

  在余庄村,郭书赛的经历并不是个案,不少年轻人都去了国外打工挣钱。

  刚经历了一场大雨之后的余庄村到处都是泥洼,分布在一块高地之上与其他村庄并无多大的差别,随便在村外打听,余庄村的名声却是很响。“去海外打工的,余庄村最多。”几乎问到的每一个人都会这么说。

  “余庄村位于社旗县东北部的浅山区,是一个穷得丁当响的贫困小山村,全村三个自然村共有2000多口人。”6月26日,余庄村村支书郭朝霞告诉记者,余庄村包括余庄、马庄和肖庄三个自然村落。郭朝霞说,在肖庄,人均一亩半的耕地,主要种植小麦和花生,经济作物是烟叶。为了获得一些收入,有些村民还养猪和牛,由于水源不好,这里土地贫瘠,常年干旱,靠种庄稼为生只能维生。具体的人均收入没有人统计,但是以郭朝霞家为例,年收入在一万多块钱左右,已经属于村中的“中上等条件”。

  “家里种地不行,所以年轻人都喜欢出去打工。”2004年的时候,郭朝霞统计了一下,村子里的18岁以上的年轻人占有全村的三分之一,几乎都出去打工了。主要的流动方向有两个,一是广东,二是国外捕鱼。

  “去国外搞捕鱼已经是十多年的传统了,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郭朝霞说,95年左右就开始有人去国外,是通过方城的劳务公司,然后年轻人都开始效仿,到了98、99年达到高潮,每年去新加坡的就有50多人,这两年又少了些。余庄村的打工者去海外还带动了周围乡村的年轻人,肖庄、马庄还有周边乡镇的不少人都开始了国外务工之旅。

  一个现实情况是,1998年至今,下洼乡累计外派劳务700人次,劳务输出主要在日本、新加坡、南非等地,以从事海上捕捞为主。一个在当地流传的说法是,这境外劳务是“一人出国富全家,带动一片奔小康”。

  国外务工的经济回报

  5月19日,南阳网播报的一则消息称,下洼乡又有12名青年农民,在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英语培训和素质教育后,远赴毛里求斯、西班牙从事远洋捕捞。这样的新闻在南阳网搜索可以找到不下200条。下洼乡的打工者为何热衷于去国外“寻金”?

  走在余庄村的村道上,不时可以看见新盖的楼房,在普遍都是陈旧瓦房的村子中比较惹眼。余庄村支书郭朝霞告诉记者,很多去国外打工的回来都会盖新房,应该能挣不少钱。他得到的一个信息是,村子里的很多人都在传,去国外三年“估计都能挣十来万”。

  郭书赛否定了这个说法,他说,一般去国外捕鱼之前,都要和劳务公司签订一个合同,已经约定好了工资。“我那个时候去工资比较低,一个月是130美金,现在的可能高一点,也不到200美金。”

  郭书赛透露说,他们所服务的捕鱼船每个月都会支付给50美金的零花钱,其他的钱都交给签合约的劳务公司,在结束合同之后,一次性支取。零花钱一般是在船靠岸后去购买生活用品和给家人打电话什么的,剩不了多少。除工资之外,在船上还会有一些意外收入,比如捕获到一个比较值钱的鱼,老板还会给大家一些奖励。

  综合下来,郭书赛认为,一个船员三年下来能拿回4-5万就差不多了。

  “其实去国外,主要是可以开眼界,接触外国人,挣钱都不是主要的。”余庄村另一位去国外打工的骆辉说,他当时去国外是因为可以坐飞机,还可以到海上去,这使他从小就喜欢的地方。他认为,在国内打工,譬如去广州、深圳,工资都不比去国外低,在余庄村,去过国外的经历会让很多人羡慕的。

  “还有一个原因,去国外捕鱼确实能攒点钱。”郭朝霞说,因为去国外捕鱼一般都是通过劳务公司,工资的很大一部分是存在公司,在结束合同之后可以一次性支取。在国内打工的青年们每个月按时足额支取工资,休闲时间又比较多,都会花掉很多钱,因此很少能攒到钱。

  挣钱之后的花销模式

  去国外挣钱,然后回家盖新房,再结婚生子,在农村安居从事农业。在走访不少外出务工后待在家务农的青年后,发现这样一个循环模式是余庄村很多青年都必须遵从的。

  26岁的骆辉是在22岁的时候去国外打工,经过三年的努力,挣了5万多块钱,然后回到余庄村盖了四间平房,花了3万多,随后又结婚花掉了所有的积蓄,现在靠种地养活一家人。

  “其实,我后来也想再出去,可是家里人不让。”骆辉的遭遇并不是个案,几乎村里所有的年轻人都会遇到这个情况,20多岁开始外出打工,挣到钱后就回来盖新房、娶媳妇,再耽误几年,就到了30多岁了,无法外出了,只能和其他村民一样靠在家种地。

  “农村人都是这样,老传统了。”郭朝霞说,在余庄村,很多人都是这种观念,一般的农村孩子初中或者高中毕业,考不上学,就回家了。由于经济原因,都让孩子然后跟随别人出去打工挣钱,一到24岁左右就被父母叫回来结婚,再生子等等。也有个别例外的是结完婚之后,夫妻两个一块出去打工。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在国内打工返乡的青年都学有一技之长,在农村搞产业经济,成为农村致富能手,而去国外务工的青年返乡后却无法利用技术去创业。

  周庄村的“海员一条街”

  与余庄村不同的是,同样被称为“海外务工村”的周庄村因海外务工经济而发展迅速。

  走进周庄村,一条宽阔的街道,醉人的花香,遍地的绿阴,沿路新建的一幢幢小洋楼,给这个小村庄增添了许多现代气息,显示出了该村的经济实力。而这条街被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称之为“海员一条街”,一个原因是,居住在这里的大都是近年来赴境外从事捕鱼的务工者。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探访的脚步走进路旁边一家新盖的两层“装修豪华”的楼房,一个很大的院子里,主人彭耀东悠闲的坐在那里和朋友闲聊。

  彭耀东今年33岁,过去家里很穷,1995年到毛里求斯务工时,连1000元押金也交不起,没有办法就去贷款。打工三年,挣了不少钱,回到家乡后,累计投入资金80多万元,先后办起了预制板厂、面粉厂,每年创产值都在10万元以上,不仅富了自己,而且还安排了25个农民兄弟前来就业。

  “挣了票子,盖了房子,办了厂子,换了脑子。”幽默的彭耀东用着样的话来总结他的经历,并认为这是“海员一条街”上很多人的经历。

  不仅周庄如此,来自社旗县劳动就业办公室的统计,自1998年开始,该县已累计向境外输送捕捞渔工4236人次,主要分布在日本、新加坡、巴西、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毛里求斯、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200多万美元。(郑州晚报记者 尹海涛 杨宗锦 张锡磊 文/图 )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