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留声机12粤剧篇
有人有戏有故事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
图/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刚刚落幕的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里,广东粤剧院大型新编粤剧《梦·红船》获得剧目一等奖,其整体舞台呈现效果受到评委广泛称赞,而执导者,是从没有获得过任何导演奖项的当红文武生——广东粤剧院院长、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化部首届“文华表演奖”得奖者丁凡。从普通的粤剧演员到一线文武生,再到粤剧导演,丁凡在不断出新。他认为,粤剧传承的形式可以很丰富,关键是要在充分认识和全面了解传统的基础上,再以现代观众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让粤剧发展,生生不息。
1
祖籍湖南 大器晚成
如今,从艺近40年的丁凡在粤剧舞台上正是如日中天。9月底才到巴黎参加“中华韵·法国情”第二十一届全球华人粤剧文化节;11月中旬,身为广东粤剧院院长的他又带着两台新编粤剧参评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最终,他饰演主角关山的《风云2003》获得剧目二等奖,他执导的《梦·红船》则获得剧目一等奖;带着获奖的喜悦,丁凡又积极投入到由广东粤剧促进会、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等共同主办的纪念薛觉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活动中,不计较出场费用,卖力演出……
不过,丁凡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却表示,并非粤剧世家、祖籍湖南的他进入戏行只是偶然机遇,甚者,他在入行前连一部广东大戏都没有看过。“以前中学体育不错,毕业后,被德庆粤剧团看中,1980年在广东粤剧学校进修期间,广东粤剧院领导又觉得我有一定条件,误打误撞入了行。”
当时,来广州的丁凡只为了“揾食”,并不知道自己将与粤剧艺术舞台结下一生之缘。“我没有基础,也不怎么爱表演。因为,在农村看大戏的机会是很少的,文化大革命看的又都是样板戏,八个样板戏我全部都会唱,但并没有演戏的感觉。后来恢复古装戏,我们去上进修班,进修半年后,剧院包括罗品超在内的几个叔父觉得我还不错,就回剧院开始演戏。”说到古装戏,丁凡语气略显兴奋,“跟样板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演着就很有新鲜感,让人越演越喜欢。”
说到有伯乐之恩的罗品超,丁凡颇为感激:“虽然进修了半年,但还是没什么底子,鉴叔觉得我是可塑之才,还鼓励我参加‘羊城花会’演出,那是我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居然是在中山纪念堂,当时我还只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小演员,连演出的服装都没有。是鉴叔带我到家里,从自己演出用的西装中挑选了一套给我。”
除了伯乐罗品超,丁凡告诉记者,其最感恩的当然还有艺术师承之源——陈小汉。“陈小汉是我正式拜师的师父,当时,B叔身体不是很好,不常到剧院,我都是踩单车去西关学戏。他教的是粤剧最古老的东西,每一首都是官话,虽然我不会唱也觉得生涩难懂,但回头细看,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
有了传统基础,扮相俊俏、唱做俱佳的丁凡先后主演《魂牵珠玑巷》、《伦文叙传奇》、《宝莲灯》、《唐明皇与杨贵妃》、《君子桥》、《兰陵王》等大批剧目,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
2
从演到导 不断出新
近年来,身兼广东粤剧院院长的丁凡,除了坚持在一线演出外,还开始从事粤剧导演工作。不少粤剧同行都说:丁凡虽然没有获过导演奖项,但其导演的新剧或重新包装的旧戏都“有看头”,这与他多年在一线演出有着密切关系。这几十年在舞台上,看着时代在变,粤剧在变,观众的口味在变,这些真切的感受让他深刻认识到当下时代需要什么,现今观众喜欢看什么。
丁凡认为,在信息社会,传统地方戏在审美意识、表演形式、剧情结构以及欣赏习惯等,与从前已有着很大差异。与此同时,各种途径、各种机会为人们带来接触更多艺术形式、更多文化生活的可能,地方戏不再是老百姓主要的娱乐方式,传统戏曲面临人们文化需求上的更多选择。这使得粤剧出现了观众群年龄老化的情况。“所以,粤剧一定要改革。但这改不是改掉粤剧的特质,不是要在形式上改,而是要做到‘移步不移形’”。
为了实现对粤剧改革的目标,丁凡在粤剧舞台又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传承之路:导演。
他认为,传统粤剧节奏慢,剧情发展拖沓,一部戏常常要演三小时以上。因此,在改革中可以尝试缩减剧本,加快剧情发展,使一部剧简明、精炼。同时,在舞美、服饰、灯光、音响等方面也试图摆脱传统粤剧的局限,有所创新。“但当然,做粤剧导演、革新粤剧艺术,首先要对粤剧传统有比较深厚的理解,这样,才不至于出现粤剧成了其他剧。新的形式不是不能用,关键要用在恰当的位置,用得好,就是好的粤剧。”
丁凡的得意门生、国家一级演员、《梦·红船》的主演彭庆华告诉记者,现在各地市喜欢上演的《洞庭良缘》就是师父丁凡从《柳毅传书》中改编过来的。“《柳毅传书》是虾叔的经典剧目,但近年来很少人重做,但师父觉得这部戏的曲和故事都很好,于是,他重新找到美学切入点,在保留洞庭十送、花好月圆等经典唱段的同时,让这个故事以更新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整部戏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无论是艺术还是票房,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彭庆华认为,师父演而优则导的经历让他明白:粤剧演员既要遵从戏曲传承的东西,也要在实际演出中不断创新变化,按照这种思维,找到自己能驾驭的方法在舞台上丰满自己,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就是担起承传之责。
对话丁凡
我不愿放弃自己的艺术生涯
羊城晚报:您是如何平衡粤剧院院长的行政职务和做粤剧演员的艺术追求的?
丁凡:实话说,这个很难平衡,我至今认为,要做好演员最好不要兼顾行政职务,因为怎么都会有影响的。简单举例,我晚上有演出,但很多时候白天还要开会,相比起专心准备演出当然是会不一样的。幸好粤剧院的领导班子能互相配合,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才尽量减少了很多俗务。无论如何,我是不愿放弃自己的艺术生涯的,再难兼顾,都要坚持。
羊城晚报:但您当了院长,是否会比当纯粹的演员能更大力度为粤剧发展做贡献?
丁凡:不能说我当了院长就推动了粤剧多少发展,我只是一直尽力提升剧院的艺术氛围,也尽量为年轻演员创造演出机会,培养青年团体,幸好这点在我们剧院有高度一致的认同,所以,有了青年团的不断壮大发展。其实,我们没有培养年轻演员的专项经费,但我们从一、二团的经费中每年省出百万元来建立青年团,让这个团走市场,让更多年轻演员担角色,这是很难得的。事实证明,加强培养后,青年团的演员们在同辈中已成为佼佼者,彭庆华、曾小敏、文汝清、王春强等优秀青年演员多次获得省级大赛金奖。青年团整体实力也很整齐。
羊城晚报:除了培养青年团,您对自己的徒弟是如何教导的?
丁凡:真正拜师的徒弟有八九个,他们这代人,条件都很好,也很聪明,思维很活跃,缺的只是舞台经验,所以,我希望为他们创造更多演出机会,例如勤学苦练的彭庆华一入团就在《宝莲灯》里饰演沉香;后来也为他开了《双枪陆文龙》,在这戏里,我还串演了两个角色。又如曾小敏一毕业,我就让她和我演《寒江关》。此外,由于我太忙,所以,针对他们欠缺的地方,我都找其他老师教他们:彭庆华的发声是关国华教的;而其在《梦·红船》中很多南派武艺做手是从欧凯明那里学回来的。我觉得师徒承传也是包容的,我不能教就让别人去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粤剧出好人好戏好演出。
何裕华
(原标题:丁凡:演而优则导另辟传承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