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在上海总部揭牌成立,标志着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钢铁集团正式组建。
这是国内两家产量规模排名前列的钢铁巨头的联合重组,也是业内首个集团重组与上市公司合并同步推进的央企联合重组。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的最新信息,新的宝武钢铁集团的内部整合也已经启动,集团层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新定位,也将逐渐向管资本转型。
重组进展: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待证监会批准
9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文,批准同意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联合重组。同日,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同时发布《吸收合并报告书》。10月28日,在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分别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两家上市公司吸收合并议案以99.5%以上的赞成票通过。
12月1日一早,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双双发布停牌公告,称于2016年11月30日晚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通知,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将于近日召开工作会议,对公司的换股吸收合并事项进行审核,待收到并购重组委审核结果后,公司将及时公告并复牌。
据记者了解,宝钢股份吸收合并武钢股份后,上市公司将全面统筹上海宝山、武汉青山、南京梅山、湛江东山四大钢铁生产基地布局,整合国内沿海沿江战略区位,合并后的上市公司拟用3年左右时间推进主要业务板块及区域市场的整合融合,并逐步建立统一研发、统一销售和统一采购的新型管理体系,挖掘协同效应,优化资源配置。
除了上市公司层面,两家钢铁集团联合重组后成立的新中国宝武集团,注册资本为527.9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上海,将拥有员工22.8万人,资产总额约为7300亿元,营业收入将达3300亿元,按营业收入计算,可在“2015年世界500强”中列123位左右。集团拥有普碳钢、不锈钢、特钢等三大系列产品,年产粗钢规模将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
2015年,全国粗钢产量近34年来首现负增长,大批钢铁企业出现巨额亏损,全行业进入寒冬,不过进入2016年,钢铁行业似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这从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的业绩表现也可见一斑。
2015年,武钢股份亏损超过75亿元,宝钢股份实现净利润10.13亿元,但同比下滑了82.51%,而今年前三季度,武钢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0亿元,同比增长136.98%,宝钢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98亿元,同比增长148.33%,公司预计2016年度净利润同比增长600%至800%。
不过,多家钢厂的管理层对记者指出,在钢铁产能依然严重过剩的现阶段,价格的回升只能是反弹,而无法真正有效地改变供求关系,也就谈不上“反转”。
在这样的背景下,宝钢和武钢的联合重组,希望通过内部优化为钢铁业走出“冬天”找到更好的道路。比如通过生产基地的布局优化,在原料、成品运输仓储等方面实施集约化调配,实现降本增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宝钢的湛江钢铁基地,与武钢主导的防城港钢铁基地,就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而两家公司合并后,预计将对同质化产线进行优化,调整产能结构,减少产能重复投资,扩大独有和独特优势产品市场份额。
而在研发和销售方面,合并后将整合研发资源和营销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在渠道整合方面则将通过钢铁服务平台欧冶云商,建设最具竞争力的钢铁服务共享生态圈。
后续整合:转型国有投资公司
据记者了解,在宝武钢铁集团揭牌的同时,内部的组织架构也已经初步调整完毕。除了武钢股份被吸收合并至宝钢股份,原武钢集团的相关资产将由宝武集团武汉总部协调管理,武汉总部的一把手,也同时在宝武钢铁集团任副总。
在今日举行的成立大会上,宝武钢铁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就表示,在发展战略上,宝武钢铁集团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原则,按照“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国资国企改革以及“去产能”工作的总体要求,实施“钢铁主业一业特强、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业务组合,聚焦钢铁主业做精做强做优。
同时,宝武集团也将顺应制造业服务转型和产业链竞争的发展趋势,业务领域向钢铁产业链上下游适度延伸,加快实施以钢铁业为主体、以绿色精品智慧制造和钢铁生态圈平台化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宝钢此前就在重点推进的欧冶云商,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手段,打造集交易、结算、物流仓储、加工配送、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钢铁生态服务体系。同时,公司还在推进“产融结合”、“产城结合”、“产网结合”的布局与建设,希望以欧冶云商和宝信软件为支撑,聚集创业创新、境内及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IT及人工智能、便捷交通与智慧能源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企业,宝武集团还将依据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逐渐向管资本转型,”马国强进一步透露,在体制机制创新、专业化公司发展、职业经理人制度、“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等方面深化改革,打造钢铁领域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