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镜鉴
镜鉴的话2016年民主、共和两党角逐美国总统的大幕开启。种种迹象表明,同过去一样,仍会有人试图将中国话题拿来作为竞选敲门砖。
保持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不以某些人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今日镜鉴(微信号:jingjianpd)向你推荐“温宪观察”栏目另一篇重量级文章。
▌温宪
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所有候选人必须表现出自己是美国“全球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在对华问题上“示硬”便成为必然。
就在希拉里·克林顿4月12日宣布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的第二天,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联邦参议员马克·鲁比奥在迈阿密的自由塔正式宣布参加总统竞选。
1971年5月28日出生的鲁比奥比希拉里年轻24岁,2011年1月才成为联邦国会参议员。这位在“维基百科”中被称为“资浅议员”的少壮派人士也因此将“资浅”作为本钱,一上场便向希拉里开战,称“就在昨天,一位昨天的领导人开始竞选,承诺把我们带回昨天。昨天,已一去不复返。”
鲁比奥被称为实现了“美国梦”的代表人物。身为古巴裔的他在美国政坛的标志性动作便是动辄大骂古巴。奥巴马采取行动改善与古巴关系,反对者中跳得最欢的就是这位鲁比奥。
关于奥巴马政府与伊朗就核问题举行谈判,鲁比奥说:“只有放弃这届政府向伊朗让步和敌视以色列的危险政策,美国才能恢复世界领导地位。”在中国问题上,鲁比奥的言辞一向非常尖刻。
希拉里宣布参选开启了2016年民主、共和两党角逐美国总统的大幕。在今后一年多的竞选过程中,中国势必会成为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中国在不断发展壮大。
中美两国长期隔绝之时,“神秘”曾是美国对中国的看法。距离产生神秘。随着中美跨越太平洋的不断走近和两国文化的不断交融,神秘感不那么强了,对方脸上的雀斑也看得更清楚了。但在新的认知形成过程中,新的摩擦也随之产生。
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对于能否在本世纪保住这一头衔十分敏感,“中国能否超越美国”也因此成为热门话题。因提出“软实力”概念闻名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新著《美国世纪完结了吧》讨论的便是这一话题。不久前,在这一新书发布现场研讨会上,笔者注意到参会者众多,当场出售的新书很快告罄。
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所有候选人必须表现出自己是美国“全球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在对华问题上“示硬”便成为必然。
希拉里一宣布参选后,其对华政策立即成为关注焦点。有论者认为,要想了解希拉里当选对中国的影响,需要关注她身边的人对中国的看法。希拉里任国务卿时曾任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的坎贝尔与希拉里关系较为密切,他近来多次发表演讲,认为一些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于中国的看法是错误的。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以来,美国就已经有人不断拿中国说事儿。上世纪下半叶就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五角大楼顾问白邦瑞年初拿出一本题为《百年马拉松》的新著,称中国启动了一项历时100年的现代化秘密计划,骗得美国历届政府不知不觉地对北京施以援手,使中国得以实现取代美国主导世界秩序之战略。
白邦瑞认为,40多年来,中国领导人一直在误导美国决策者,使其误认为中国是一个值得美国支持的友善大国。他称这一政策是美国最重大的战略失误。白邦瑞此类接近胡言乱语的言论甚至在美国也多遭不屑,却再一次提醒人们,时值总统大选,在中美关系问题上,确有一些耸人听闻者出头冒冒泡。
今年2月底举行的美国保守派政治行动大会有着为共和党2016年大选热身的味道。在一场有关“中国崛起”的研讨会上充满了关于中国的危言。
有人称,“龙和熊要联手对付老鹰了……中国自身或许威胁还不大,但如果中国和俄罗斯结盟,那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有人批评美国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刻意向公众隐瞒和弱化中国威胁,要求2016年总统竞选候选人“非常严肃地审视中国对美国的潜在安全威胁,重新评估美中关系”。
自称“已经下定75%-80%决心”竞选美国总统的房地产大亨川普忽悠说,“我到过世界各地,看到中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桥梁、隧道、机场、道路那么宏伟壮观。而当你回到美国,降落在拉瓜迪亚机场、洛杉矶机场或是纽约的肯尼迪机场,感觉它们像是第三世界的地方。我们的道路颠簸不平,什么都破破烂烂的,而我们却在重建中国……必须把工作从中国拿回来。”
此后便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中国问题专家有些出人意外地唱衰中国。又有一些美国学者发表报告,提议修改美国现有的对华战略,称华盛顿需要一个以制衡中国实力上升而不是继续帮助中国崛起为核心的对华大战略。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美国大选进程的深入,为了显示其“政治正确”,仍会不断有人将中国话题拿来作为竞选敲门砖。对此,实在不必太介意。
这是美式民主必然产生的“怪胎”。你把他当成事儿了,反倒抬举了他。在不到四年前的那场大选活动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声称入主白宫后第一天就将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云云,现在早已成为笑谈。
保持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不以某些人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在华盛顿智库举行的各种有关中国问题的研讨会上,人们的一个共识是,今日之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截然不同,不能用“冷战思维”处理中美关系。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巴黎大街上,一对美国夫妇对我来自中国大陆即“红色中国”惊讶得如同见到外星人。如今,走在美国的大街上,时时见到同胞面孔已习以为常。
4月10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第四届“中美文化论坛”上,麦卡利斯特学院历史系教授杰米·蒙森女士客观介绍了她在长达数十年内对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的深入研究,曾经留学中国的乔治·梅森大学非洲裔学生杰弗里·伍德和乔治城大学中国留学生严彧则结合亲身经历讲述相互理解的益处。
此情此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绝对不可想象。也令人感到,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相互理解以避免战略误判,这才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人心所向。
归根结底,自助者天助。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在出类拔萃的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各式七嘴八舌和各类白眼、红眼,这是成为优秀的必然磨炼。重要的是选定努力方向后,锲而不舍地走下去。
独家原创,图片除署名外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镜鉴(jingjianpd)。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