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上“愚公桥”》嘉宾:张君(黑龙江牡丹江西安区温春镇黑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于越责编:王玲
主持人:听众朋友,我是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于越,我现在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温春镇的黑山村现场为您主持这次谈话节目。黑山村并不黑,是牡丹江市远郊区的一个山村,距离牡丹江市区大概有20公里左右。黑山村前面是牡丹江,后面是老黑山 ,应该说这条牡丹江养育了黑山村的几代人,是黑山村的母亲河,但这条横亘在黑山村的母亲河过去过去因为没有桥给黑山村人带来很多不便,经济也比较落后。自从村党支部书记张君带领全体村民在全市各界帮助下建起黑山大桥,这个村的历史就改变了。现在张君书记和黑山村的几位村民就坐在我旁边,我们来说说黑山村修桥的事。
(音板:牡丹江市西安区温春镇的黑山村是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但是由于牡丹江水把黑山村劈为两半,全村绝大多数人家都被隔绝在江北。冬天封江,人在冰上走;春天开江,全靠一条船,滔滔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性命。于是盼桥就成了黑山村人祖祖辈辈的愿望,如今他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当中有着怎样感人的故事,请您收听《午间一小时》今天的节目《牡丹江上“愚公桥”》,由牡丹江人民广播电台与本台联合制作。)
于:张书记,您先介绍一下建桥之前黑山村的自然状况?
张:黑山村一共272户,江北住着248户,江南住着24户,我们的村办企业和个体企业也在村南,村里唯一的出路就是从这条江上过去。
于:大姐,在修桥之前,你们是怎么过江的?能不能给我们讲讲这段历史?
村民女:我把初次上黑山村的经过说一说吧,当初有人给我介绍对象,我看这个村挺好,依山傍水的地方。但七月中旬,水涨到腰部,就得淌水过河。
于:为什么要淌水呢?
村民女:船靠不了岸,当时要淌十几米远才能上船。
于:那很危险了。
村民女:对,我心里就想这个地方淌水要淌这么深,我可不到这个地方。1996年7月31号,这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第二天去牡丹江卖菜,必须头天晚上提前过去,如果去晚了菜就没人愿意买了。我本想让人捎过去,人家说一袋两袋给你捎,四五十袋谁给你捎啊。晚上十点多钟过河以后,我们的车让人家的桑塔纳撞了,当时一个男的死了,我也受伤了。
于:出车祸了?
村民女:对,我捡了一条命啊。
于:大爷,您高寿啊?
大爷:78岁。
于:您在黑山村生活多长时间了?
大爷:40多年了。
于:黑山村没有桥的时候您怎么过江的?
大爷:就是一条渡船,你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冬天封江、春天开江的时候过江非常危险。
村民男:我今年56岁,小时候就盼望有一座桥,因为那种小船只能坐七个人,而且浪大时很危险。1985冬天,几个村民过江,人走在冰上江开了,那时候要是冰破了人就掉下去了。岸上的人马上把绳子往江上扔,他们拽着绳子才过去。第二年开江的时候,,冰很薄,有一个小姑娘出门回来,一脚踩下去了,她在水里扑腾,这时候我们村里的会计赶到了,说别怕别怕,趴在冰上,伸一只手过去,够着她的手,后面的人又拉着他的脚脖子,才把她拉上来了。
于:我听说过去没有桥,过河很不方便,村民还编了一首歌是吧?
张:70年代,这个村就是一个拐巴子河,像个月牙儿。这首歌是一个电视剧的曲儿,我们老百姓看完以后,觉得和我们村的情况差不多,那时候也没有自来水,全村人都吃一个井的水,而且非常落后。
于:我们欢迎张书记给咱们唱唱这首歌好不好?
众:好!(鼓掌)。
张:(唱)“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朝一夕一幕幕,抹不掉的是那记忆,说不出的是那苦楚。还是那条羊肠路,还是那间茅草屋,天上有云不下雨,心里有话说不出。我那茅草屋,我那老榆树,我那老榆树”。我为啥唱老榆树?这棵老榆树座落在江边150年,这棵树就像老人一样,始终看着这个村的发展变化。
(音板:1971年,一位名叫张君的小伙子从山东泰安来到黑山村投奔姐姐家,乘着渡江小船,他默默的想,这个村子要是有座江桥就好了。二十几年后,当他成为黑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时候,他真的要甩开膀子带领全村人在牡丹江上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大桥了,但是有关部门能够同意吗?钱又从哪里来呢?请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今天的话题《牡丹江上“愚公桥”》。)
于:过去这条江不仅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不方便,而且因为过江还吞噬了十几条人命。张书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坚定要修一条河的信心呢?
张:我来黑山,到今年31年。我当过保管会计、队长,了解全村的父老父亲都盼着有一座桥的愿望。那时候我走到哪儿都看桥,就是看到一个桥墩,也恨不得把这个墩子吊到黑山来。1987年我当村长的时候,我的父亲在山东老家也是当了多年的支部书记,到我们这个村以后,我父亲说这个地方说啥也该修座桥。我跟我父亲去海宁去串门,回来以后,下午五点多了,我跟我父亲在江南足足站了一个小时,因为没有摆船的,天气非常冷。还有一次,全村好几百号人到牡丹江看电影《卖花姑娘》,回来的时候,所有的人在江的渡口整整等了一个小时,大伙一起喊,渡船的人就是听不见。我就想,有朝一日黑山村一定要修座桥。那时候国家已经改革开放了,但是作为一个村来说一千口人,村里的家底只有几万块钱的情况下修这座江桥谈何容易?很多前期的班子,老领导都盼望修桥,也画过图纸,也找过设计部门设计过,一说要花几百万都泄气了。到1993年末,黑山村的全体党员和村民推选我为黑山村党支部书记;接着又开村委会,大家又推选我当村委会主任,我非常感动。我来这个地方将近30年,黑山村的父老乡亲都是我的恩人。
村民男:刚才张书记说了,1993年他被推选任黑山村党支部书记,当时老百姓都知道大桥不好建,干脆像大渡河上铁索桥那样,咱弄几根钢丝绳,两边打上水泥桩子,弄几块儿板能过就行。
于:当时没敢想建这么好。
村民男:没有钱啊。
于:张书记,建这座桥可以说是黑山村祖祖辈辈几代人的心愿,但是建桥需要几百万,您算没算过帐,当时黑山村有多少家底?能不能修起这座桥?怎么修?
张:我们这个班子一共五个人,我担任书记以后第一次开会就跟大家讲,黑山村从建村到现在,不管哪届班子都为黑山村做出很大贡献,但是要真正改变黑山村的命运,咱们这一班必须要找原因。要致富先修路,这条江整个制约了村民的经济发展,周边的村改革开放以后都在蒸蒸日上,就是因为有路好走,经商、上班都有条件,我们村和他们的距离越拉越走,人家越往上走,我们越往下走,黑山村小伙子说媳妇都不好说,为什么?黑山村穷。咱们这个班子想方设法要建桥,哪怕一年修一个桥墩,十年也能修成。当时我们支部都很齐心协力,但是钱从哪里来?我们就着急啊。我说,黑山村有人,有沙源,有石头,咱们找找多年以来的关系单位让他们都帮忙。当时我们也不认识,就是慕名找到城建局、公共事业局的市政设计研究院,请他们算算修桥要多少钱?他们一听说我们村要修桥也挺感动,说先给你预算一下投资吧。他们给我们设计了五种桥,草图在我们家挂了一片,黑山村老干部老党员都集中到我家来。我们看中了这种桥,他们回去做预算,539万。当时我就想,修什么呀?全村的家当,全村的房子都卖了也修不起这座桥。当时有点沮丧,我就跟设计院说再往下压压,539万,我们全村不吃不喝也不值这?炊喟K怯盅沟?78万,说压不下来了,你修的是江桥,是永不停留的河流,而且涨水最大的水位一秒流量五千立方米。你想在大江上建个桥,没有足够的钢筋、水泥能建一个牢固的桥吗?今天建好了,明天冲了怎么办?我说修个最简单的,水泥糊的,水小的时候我们走,但他们说不行。回来以后我们再研究商量,这个价格我们也不灰心,召集全体骨干力量和村民大会,就是要给大家说不管多少钱我们也要修这个桥,我当书记,无论如何今年也要修一个桥墩,明年别人上来当书记再接着修。
于:咱们打算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年修不好十年修,这代人修不好下代人接着修。
张:对。
于:就是这种精神感动了有关部门是吧?
张:是。
于:最后这个桥的预算是多少钱?
张:452万,再也下不来了。
于:你们的资金怎么解决的?
张:当时我跟全体村民说,我们自己先拿钱,每个人先拿100元,一千人口就能拿十万,先把桥墩建起来。
(音板:没建桥的时候,村里的能人一家一家搬走了,听说黑山村要建桥了,在江南开厂子的姚继财送来了价值十三万元的水泥,开彩印厂的高秀英捐出三万元,张君也拿出给儿子结婚的一万多元,再加上全村村民的集资款,黑山村总共凑了60万元。拿着乡亲们的血汗钱,张君和所有村干部发誓,无论天大的难处,一年修一个桥墩也要把大桥建起来。没想到,1996年6月28号大桥开工后,仍然有人指责他们是违法建桥,怎么办呢?请您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今日话题:《牡丹江上“愚公桥”》。)
于:当时修桥除了资金上的困难,还有没有政策上的困难?
张:有,当时有些单位不相信我们能修这座桥,办手续需要盖章都给卡我们。我们刚宣布开工,有关单位那天就给我们停工,而且罚我们钱,不许我们建桥,还给我们发处罚书,说黑山村是违法建桥。
于:听说当时还有人责问是谁让你修的桥?你说是邓小平让你修的,有这回事吗?
张:有。当时修这个桥,我们从3月份开始办手续,当时镇政府不给我们盖章,因为我们这村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这个章我们一直等了两个月。我通过市里有关单位做他们的工作,他们不相信,说我们一个镇修座桥还花了130万,一个小村一千来口人修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大桥简直是天方夜谭,认为我是吹,是作梦,有人连污辱的话都说了,但是我忍受了,不管你怎么说,我这班子的人就是一个心。当时有关单位上我家来了,说你是张书记啊?,我说是。他说你凭什么建这个桥?我说我们黑山村一千村民让我建的。他说你要建的是大江桥啊,说建就建,你胆子不小,咱们法庭上见,当时我说见就见,邓小平他老人家也让我建。他不相信,说邓小平能上黑山来?我说,我们在电视上看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要让农民富起来,改革开放胆子大一点,步子大一点。我们没有钱,我们可以借鸡下蛋。没有国家改革开放,我根本不敢建,因为我们村要富起来。他们说我违法,要撤掉我这个书记。我说,我是大家伙选的,你今天把我撤了以后,你问我们村民干不干?我们修这个桥是为了致富,又没有罪,没有错,当时我就这么说的。
于:最后这些障碍是怎么突破的?
张:当时施工单位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路桥公司,有关部门就说了,张君,你这个合同是作废的。我说,你说作废,我说生效。最后他们治不了我了,“罚款通知单”给我来了四份,要罚我五千块钱,我就是不给。你说,你们现在把我撤了也行,但是他们也不敢。建到第五个桥墩时,黑龙江省水利厅来人了,到我们这里一看,他们非常惊讶。有一个处长说,这个村真不简单,能建一个桥,而且建了五个墩,只剩一个墩了。他说这个桥建了半年了,怎么还没跟省里报?就是指怎么没有往黑龙江省水利厅报批文呢?我说我们早报了,没人送,说我建桥是违法的。他说我们全省这么好条件得不多,能让老百姓享福咱们是支持的。当时把我高兴坏了。
于:咱们黑山村修桥的愚公精神感动了省水利厅,据说还感动了其他有关部门?
张:还有牡丹江市交通局,因为当时交通局也不知道我们要建这个桥。很多人问我,张书记,听说你们黑山村建这个桥要四五百万,你要建不起来怎么办?建起来你就是功,建不起来就是罪,老百姓不管他拿一百、二百、三百,那是血汗钱。有的村民本来就是贷的款,不买化肥也交建桥的款,有的大爷七、八十岁,本来不应该交钱了,而且还是抗战老军人,他们都拿钱了,还把卖鸡蛋鸭蛋的钱都交到村里来,多不容易啊!有人说,不行你再找找交通局吧,交通局是管路的。当时我就去了,找到交通局局长,局长一听,设计也设计完了,钻探也钻探完了,测量也搞完了,他非常感动,说没想到在牡丹江沿江这么多村,黑山村有这个胆量要建江桥,而且图纸这些前期的运作都完成了。他说张书记,你要真建,你自己有多少钱?当时我有点忽悠,我说我们每个村民现在拿三百,后期还要拿两百,每人拿五百。他说真的?你能集上这个资来?我当时也融了二百多万。我说看你们国家交通部门能不能支持我们?当时他说了,张书记,你真要把这些钱集上来,把桥墩建起来,我交通部门最低也给你120万,我回来以后在全村的广播上告诉村民,说大家放心吧,交通局说了,要支持俺120万。
于:这些钱后来到位了吗?
张:到位了。
于:在建桥过程中,你动摇过没有?
张:我动摇过,但是没有跟任何人说。
于:因为遇到很多实实在在的困难?
张:对,最开始建的时候才三万块钱,因为桥每天都要花钱,上百人的施工队伍,一百块钱有时候施工单位也给我要,我每天就是跑钱。有时候村里需要贷款,我跑了两个月的贷款,最后人家跟我说,你别跑了,你再跑我也不贷给你,你黑山村指着什么还给我?他要早跟我说不行我就不跑了,我跑了两个月他告诉我一分不贷给我了,当时施工单位要走,都是工人,一个村修江桥,干了三个月还不给他开一分钱。人家怕要是干完了谁给钱啊,他们不干了,最后要走。可走了就完了,第一个施工单位要走了,第二个施工单位肯定不来了。最后把我难到什么程度?难得我四五天没合过眼,睡不着觉,当时我就上山往下看,作为一个男子汉,作为一个书记,大伙都指望我这个领头羊,其实我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我要挑这个头啊。我有这个念头以后,就告诉自己要挺住,在群众面前我始终是乐,不让大家看到我愁。
于:还不能忘了老书记的愿望。当时张书记压力那么大,你们知道吗?
村民女:他一个男人借不着钱,回来不吃饭,趴在床上哭。
于: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最终这个桥还是建成了。用了多长时间才建成这个桥?
张:用了三年,1999年的8月18日这个桥正式通车了。
(音板:1999年8月18日,牡丹江上的黑山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了。这一天,全村比过年还热闹,礼炮轰鸣,鞭炮炸响,上百人组成的秧歌队越跳越起劲,就连多年瘫在床上的老人也让儿孙背来亲眼看看凝聚着黑山村几代人梦想和希望的大桥。三年来,黑山村民的日子比以往更红火,但是谁能相信,为了偿还建桥的欠款,张君和村干部已经六年没有发过工资。此刻,黑山村的老百姓在想什么,黑山村的干部们又有什么新的打算呢?请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今天的话题:《牡丹江上“愚公桥”》。)
于:从1999年大桥通车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桥虽然建成了,但是据说咱们建桥的债务到现在还没结清。为了这些善后的工作,据说张书记也受了很多委屈,你们能不能说一说?
村民女:去年快过年了,我看到张君大哥在外边站着。冬天六点多钟就挺黑了,我说张君大哥怎么在这儿站着呢?他就比划着说家里有人,说要债的来了,现在大队没钱,就得躲。这几年张书记到过年的时候都在外面躲着,几乎没怎么在家过过年。
村民男:建好桥是1999年,头一年的春节那会儿我在市里干活,听说要债的人太多张君走了。我从市里商店打电话问,年三十张君哪儿去了?我们一个老乡说,在他那儿呢。我对张君说,该回家回家,钱不是咱自己花了,建桥用了,老百姓会同情。但人家要债的也是对的,借了人家的钱,给他解释明白就行了。我说你必须回家,老婆孩子都在等着你过个团圆节。他心里也不是滋味,我心里也不是滋味,从1999年开始往后,除夕就躲债。
张:当时建桥没钱,我都是赊的,光是赊草袋子就赊了五万元,而且木材、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我赊的。最后这些人过春节云集到我家来,有时候我下班到家,有时候去会计家,去这家那家,先看看那些要债的走没走,走了再回去;早上不亮天就走,走着走着,回头一看我们家又有一帮人。
王:到现在还有多少欠债呢?
张:现在除了我们投工,还欠外债将近40万。总的来讲自己当了书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村民都说了,张书记60岁以后,啥不干我们都养着,听了这句话我心里就知足了,但是我不会麻烦全体村民的。
于:张书记,我十几年前就到黑山村采访过,那时候是坐船过来,这次我来采访是坐着车从咱们非常漂亮的大桥上过来的,到黑山村一看,咱们非常漂亮的、一排排的砖瓦房,看到咱们油绿油绿的庄稼,黝黑黝黑的黑土地,这些都告诉我黑山村富裕了,咱们现在的经济状况和修桥之前您能对比一下吗?
张:修桥之前和修桥之后的变化非常明显,没有修桥之前,第一,村民机动车能买的也不买,买了也过不来,而且汽车、摩托车,尤其是这些农用车老百姓都不买,买完以后想到江南过不来;而且在没修桥之前,有些村民都在家窝着,没办法上班,今天去,明天涨水就去不了了,通过修桥之后,我们现在算一下,黑山村民除了把家里的粮食作物,果树、蔬菜都弄完以后,在外面打工的将近300人,最高达到314人;在牡丹江周边的工厂、本村的一些厂上班的这部分收入,每年都在150万左右,每个人平均4000、5000块钱,多的一万,而且村民种的经济作物可以过江卖了。
于:方便了,随时都可以拉出去卖。
张:还有土地增值,房子增值,这个村原来固定资产三百万,现在增值到五百万。有一些牡丹江市的市民到我们村来,有的在江边盖二层小楼,有的来了之后说黑山这个地方有江有水很好。咱们村的人也好,十几年了,没有一个上访的,也没有一个告状的。
于:黑山村今后有什么打算?
张:黑山上有一些碉堡群,再加上有江有水,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我们打算往旅游农业发展。村民曾经编过顺口溜,“山上青松戴帽,山路果树拦腰,山下蔬菜基地,江上养鱼水上飘”。现在山上青松戴帽基本实现了,因为1991年封山投了近30万,连国家出苗子,我们出工,现在山上的绿树基本都在四五米高了;果树拦腰也基本实现了;蔬菜这一块儿,1999年第二次土地承包30年,我们全村为了将来的发展,各家各户都有蔬菜大棚,黑山两边能建300个大棚;再一个是招商引资,今年一项协议基本达成了,从江苏镇江来的准备建两个厂,现在我们土地已经留出来了,17000平方米。将来我们这个村又有旅游农业,又有工业,又有农副产品,再加上养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这块风水宝地,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会更上一个台阶,再起一个新的变化。
于:张书记,从1996年开始您就带领全体村民修桥,1999年这个桥终于修通了,我想这座桥不仅仅是过江的桥,也是您带领全村致富的桥,而且是我们黑山村党支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党和群众之间修起的心连心的桥。据说您在这座大桥建成之后又编了一首歌,也非常精彩,在谈话结束的时候,我们请把这首歌也献给我们的听众朋友。
于:好。(唱)“山上道路宽又广,村里盖起了砖瓦楼房,村前的大江修上了桥哟,闭路电话都安上,全村上下齐努力,改革开放感谢党。我那众乡亲,我那老黑山,我那老黑山。”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