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第43期:气象经济--老天爷赏的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06日09:34 中国《新闻周刊》 | ||
气象信息巨大的经济价值已为人所识 本刊记者/阮煜琳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在气象服务上又出新招。 “气象经纪人”诞生 2002年12月25日,中国首批气象经纪人在上海诞生,有79人获得了气象服务经纪人资格证书。气象经纪人主要是为气象服务产品进行中介、代理服务,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详细了解和提供气象信息产品,并向委托人如实介绍相关信息。业内人士称,气象服务经纪人正式进入市场,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气象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上海市气象局政策法规处有关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从1985年国家气象部门开始有偿服务,已经形成了一个服务市场,但市场规模不大。有关人士认为,根本原因就是气象人员更了解气象专业工作,但不了解各个行业对气象产品的需求。 这位人士指出,气象经纪人可以对社会各方面的气象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和研究,开发客户需求,帮助气象部门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把市场做大,可以使气象信息产品更有针对性、更有市场。 气象部门推销产品同样有局限性,营销交给气象经纪人来做更专业,气象专业人员可以专心致志地开发产品。分工细化后,可以降低全社会气象服务产品的营销成本,也有利于气象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这是气象经纪人产生的直接原因。 毫无疑问,气象经纪人的产生是气象服务向市场迈出的大大的一步。但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也很多,比如气象服务这个市场今后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得更加成熟,如何向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发展。 “气象经济”刚起步 传统的天气预报已经难以满足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气象信息需求。从1985年开始,中国气象部门开始提供专业气象信息的有偿服务,现在全国各个气象局(台)几乎都有不同形式的专业气象服务。很多省、市、地区还成立了专业气象台,气象信息产品也从工业、建筑、水电、交通运输、重点工程细化到如养虾、烟囱安装、制砖等某种产品的专门性服务。 现在,中国的气象服务还是以国家公益性服务为主,还没有形成真正市场化的气象服务。即使是已经受益于气象专业服务的各界人士,对目前所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也有着他们自己的看法,并且非常希望有更适合他们的气象服务产品。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王庆国说,他们已经连续三年到北京去订气象信息服务,虽然受益很多,但感觉到气象部门对农产品保鲜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不能完全符合农业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每年提供的数据、产品与农民实际应用中的需要差距很大。 据调查,现在国家气象部门提供的专业气象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信息需求,提供气象服务的部门相对较少;同时,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的公司或有关部门市场化程度不够;气象产品提供者对自身的宣传还远远不够,很多需要这方面信息的个人和企业不知道在哪里能得到这些信息;另外,气象服务提供者与信息需求者之间还需要更多的沟通和联系,了解市场的需要和客户的需求;提供气象信息产品的质量、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等还有着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谈到对“气象经济”的看法,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李修池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气象经济”,它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李修池说,作为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在未来一段时期,气象事业不会也不能产业化。将来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气象服务中的某些方面有可能形成气象信息产业,但是这个产业与其他行业经济相比,规模和效益都是很小的。中国1985年开始的专业性有偿气象信息服务,在整个气象服务中只占很小的份额,气象部门也得到一定的补偿性收入,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的商业气象服务。 李修池认为,中国商业气象服务会适时、适度、逐步地开放,但要与立法的过程相适应,需要配套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