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台北“非典”隔离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0日15:09 国际先驱导报 | ||
走出色调灰暗的桃园国际机场旅馆,心情与天气一样灿烂了起来,突然发现,太阳照在身上的感觉真好。 10天的隔离终于结束了,心里却是五味杂陈,不知该说什么才好。本来是卯足了劲,准备把台湾同胞抗击“非典”的点点滴滴采集下来,为两岸共同战胜这场自然灾害尽一点绵薄之力。岂料甫下飞机,便遭隔离。如同在起跑线上准备一跃而起的运动员,得到的指令不 隔离区防护条件差 隔离——一种古老的防止疫病传播蔓延的措施,在尚未找到有效对付疫病的手段时,这种延续了数千年的方法却依然是最有效的。所不同的是,社会进化到了今天,隔离本身应该变得文明而科学,人们(包括被隔离者)对隔离的理解也应该更加道德和理性。然而,从4月29日我们被隔离的那天起,岛内就不时爆出有被隔离者偷跑、抗议,甚至以自杀的方式进行抗争的新闻,这一切使我们愕然。但当逐渐了解了岛内的隔离环境后,我们开始多少对他们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 在我们隔离期间,旅馆一直就没有进行过像样的消毒,许多工作人员除口罩外再无其他防护设备。当向有关方面问及此事,回答是“因为你们是健康的”。是的,不错,但不正是因为我们这些健康人存在着感染了“非典”的可能性,才对我们实行隔离的吗?如若这些被隔离者中真有一两个被感染者,那后果又会怎样? 岛内首宗爆发院内医护人员集体感染的和平医院,日前传出了院内医护人员因缺乏必要的防护装备而受到感染,更有医护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身亡。如此的条件,我们还能一味地指责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吗?此外,岛内歧视、排斥被隔离者及其家人的事也屡见不鲜。 本来隔离是被隔离者、社会大众以及当局的三方互动,其基本依据是社会责任,目标指向是控制疫情。如果三方有一缺失,隔离的完整性就会受到损害,其功效就会递减。4月28日,台湾当局的隔离规定开始实施,当天岛内感染“非典”病例数是56例;现在台湾的隔离措施已实施半月有余,而“非典”病例已骤增至220例,通报病例也已从300多蹿升至上千例。隔离本身并无不对,那么效果不彰的责任何在呢?当然,专家会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不过,作为被隔离者,在忍受了10天隔离之苦后,看到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心有戚戚焉也在情理之中。 灾难造就英雄 灾难带来了痛苦也造就着英雄。面对猖獗肆虐的“非典”,我们曾经惶恐不安甚至手足无措,于是我们更加从心底敬佩那些坚强、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然而,从隔离处出来后,投入了岛内民众抗击“非典”的采访,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使我们对英雄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在这次对抗“非典”的搏击中,岛内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一个被诗人誉为“乘着白鸽的翅膀轻翔”的护士,被两岸的民众一致崇为真正的英雄。陈静秋,47岁的台北市和平医院护理长,因在护理病患时感染“非典”,于5月1日殉职,是岛内第一位在“非典”防疫中捐躯的护理人员。 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陈静秋有一个温暖的家和一个可爱的女儿。但自从和平医院4月23日出现大范围“非典”疫情后,就一直没离开过自己的岗位。陈静秋的丈夫唐四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神情黯然:“结婚10年你保持着父母第一,工作第一,女儿第一,我排第四。你个性如此,对谁都好,却顾不了自己……”没有气壮山河的壮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只是由职业道德、同情心与爱意汇成的默默付出。 5月11日是母亲节,也是仁济医院护士“准妈妈”胡贵芳结婚一周年的日子,但就在这两个对胡贵芳相当重要日子将临之际,她却于5月7日和腹中已成长了35周尚未见到妈妈的孩子一起离去了。胡贵芳是台湾第一位因感染“非典”过世的孕妇。 而在5月12日护士节将临之际,和平医院一名29岁的护士林佳铃也因护理病患感染“非典”离去了。她的老父亲说:“她病重时还坚持自己用耳温计量体温,她这是怕同伴被感染啊!” 柔弱而又坚强的英雄,平凡而又普通的英雄,她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关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本报驻台北记者 赵卫 秦大军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