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后黄金周效应与旅游幻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0日13:25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尚德琪 对于甘肃的大部分地区而言,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可谓天公不作美。一是连续几天下雨;二是因为连续几天下雨,天气有点凉了,所以,很多人在这7天时间里,过的都是“吃了睡,睡了吃”的“幸福生活”。在所谓的黄金周里,我总感觉到“热闹的是他们”,而更多的人只是更孤独(不是清静)了些而已。 媒体上的消息,给人的却是另一番感觉。10月8日一上班,当天的各种报纸上描述的差不多都是大丰收的景象。这个景点来了多少人,同比增长了不少;那个省出去了多少人,同比上升了很多。这个地方旅游收入达到了多少,又创下历史新高;那个地方的商品销售额达到了多少,比正常时间大幅度增长…… 我不怀疑这些数字本身的真实性。我的疑问是:黄金周里,所有坐车、坐飞机的人都是旅游的人吗?所有餐馆、饭店的收入都是旅游收入吗?所有文化、娱乐活动都是旅游拉动起来的吗?所有商场、集市的销售额都是因为旅游才发生的吗? 这不是给旅游热泼冷水,只是给人们提个醒———确实有必要在旅游热面前保持冷静,认真思考一下长假、黄金周、旅游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 一,不要以为放了长假人们就会出去旅游。“五一”、“十一”放长假的初衷不是为了让人们休息,而是为了诱导人们去旅游。应该说,这是在消费疲软的背景下,政府出手刺激需求的得意之作。但是,现在看来,黄金周的诱惑已经不如从前了———有钱的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去旅游,没钱的人什么时候都不会去旅游。 可以肯定地说,人们对长假正在渐渐失去热情,为了度过长假而去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少。这就是所谓的“后黄金周效应”。 二,不要以为所有的旅游都是一种休闲方式。放长假,其实也是一种福利制度。毕竟,假期里我们可以不上班,但工资可以照拿;而上班的人,虽然工作量不是很大,却可以拿到双倍甚至三倍的工资。 但是,不得不承认,长假以后,人们的精神状态并不是特别好,相当一部分人可以说是带着一脸疲惫来上班的。而且,聪明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所谓的7天长假,仍然不过是占用了两个双休日才形成的。正常的节奏被打乱以后,要再一次正常起来,必须得紊乱几天才行。这就是所谓的“长假代价”。 三,不要以为所有的旅游景点都能刺激经济。因为有了黄金周,许多地方(包括很多县乡一级的)都开始做旅游文章,提出要把旅游当做支柱产业来对待。于是,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景点的背后是投入,投入的目的是赚钱。但是,好多景点大部分时间都是“寂寞开无主”。而黄金周里,因为软硬件不到位,虽然人来人往,也常常让人心凉。 对于很多早产的旅游景点,我们不得不担心投资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让人留恋。而且,正因为是催生的,很多旅游景点都有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的嫌疑。在一定意义上,这与滥采乱挖没有什么两样。就是所谓的“旅游幻觉”。 10月9日的《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文章说得好:“全国人民一起在规定时间内放大假带有深深的计划经济烙印。”所以,能不能错开时间放长假,能不能谁申请给谁放长假?能不能让旅游休闲和旅游经济完全脱钩?能不能让旅游市场和旅游需求直接见面?所有这些,都是黄金周不可绕过的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