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市民化”招谁惹谁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30日11:36 人民网 | |
作者:刘成友 某民间机构做了一项有关大城市的调查,笔者所在的城市被评为“最市民化的城市”。这让一些市民感到不快,认为“市民化”的说法贬低、歪曲了这个城市和市民的形象。仔细推敲一下,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一定含有贬低之意,大可不必为此不高兴。 市民指“城市居民”,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市民”是相对于农民来说的,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比农村更发达、更先进,有更多的资源和条件可供利用,市民也因此拥有农民所不具备的良好环境和优越条件。这也是农民渴望脱离土地、变成市民的原因。可以说,城市和市民引领了经济社会前进的方向。做个市民当然好。 “市民化”,一个“化”字,似乎成了小市民的代名词。其实不然。什么是“化”?毛泽东同志说:“所谓‘化’,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市民化”,只不过是说从外在形象到头脑观念,已经彻底变成了市民,并不必然含有通常所说的“小市民”的贬义。其实,要当好一个市民并不简单。至少它意味着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生存能力。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还意味着有精明的商业头脑和灵活的市场眼光,要求有主见,敢参与,能竞争。这是现代的市民形象。 就一个城市来说,市民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风格和氛围。比较“市民化”的城市,一般来说,意味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发育较好的市场环境。这样的城市是比较发达、有魅力的城市。一些习俗掌故、历史沿革、风味小吃,总能拉住你匆匆过往的脚步,让你看到这里的人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一面;当你驻足流连时,你还能在它的日常生活里体验到更独特、更深刻的东西。众所周知,上海被认为是比较市民化的城市,但它同时也是经济发达、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大都市。那里的市民很聪明,会谋算,懂生活,讲规则。像上海这样的“市民化”,多一些有什么不好呢? 可见,市民化并无不好,关键是要什么样的市民化。狡猾、不讲诚信、见利忘义的小市民气,我们不要;无赖、霸道、欺生的市侩气,我们不要;粗俗不堪、为人所不齿的市井之气,我们也不要。我们要的是高素质、有主见、讲诚信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市民,要的是为城市建设和国家繁荣而勇于担起一己之责的城市公民。正是每个市民的智慧和劳动支撑起了一座城市,同时也在长时间的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是这个城市的标记。 如今,我们追求建立更加现代、更加高效的民主政治,建设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应的,是要培养和建立一个更加健全、更加成熟的公民社会。而市民社会则是这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就是它的代名词。这样的一个群体,必然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参与精神和法制意识的群体。在城市事务的管理上,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市民社会在社会大舞台上凸显并成熟的时代,也是我们国家真正实现现代化的时代。在此意义上,我们真诚地呼唤市民化,呼唤市民社会的发展和成熟。让我们鼓起勇气,理直气壮地对每一个农民兄弟说来做个市民吧,对每一个市民说做个好市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