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 质疑课文不如变革教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05日18:10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林海纵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登山》一文近日引起争议,有作者撰文认为文中列宁从峭壁上行走的插图令人“胆战心惊”,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盲目模仿(《东方早报》11月4日)。这是继今年9月《背影》“落选风波”以来,关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二起争议。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要求学生做正确的事,那随着时代进步,有可能引发歧义的课文自然会遭到学生及家长的质疑。但如果深入地分析一下现今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会发现:歧义的产生并不仅仅由于课文本身。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学生不是主动地去发现主题思想,而是被动地由教师传授;教师也不是独立地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是机械地参照教学参考书。这就产生了两点危害,一是师生对于主题思想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二是教学过程只注重主题思想,不对课文做深入探究。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培育下,我们一谈起《背影》就会想到,文章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体现父子情深,而丝毫不会想到父亲表露爱意的方式与公共交通安全会产生冲突;一谈起《登山》只会想到文章通过对列宁登山看日出的描写,表现了列宁不畏艰险的勇敢品质,却记不起来列宁登山还有个向导名叫巴戈茨基。 这样看来,歧义产生的实质根源,是带有凯洛夫教育思想基因的“教师中心论”、“课堂中心论”以及“教材中心论”仍盘踞在教学领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思考的动力,极易养成依赖教师、迷信教材的心理。 《背影》和《登山》遭到质疑其实体现出现今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动向:包括学生以及家长在内的广大民众,已经开始不局限于教材所限定的主题,而是用一种更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课文,对于课文所反映的主题作全方位的考量。这意味着民众独立思考能力的复苏,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主张要“解放小孩的头脑、双手和嘴,解放儿童的空间和时间”。他反对限制、束缚儿童发展的“鸟笼式”教育,并指出民主的教育就是“培养自动力的教育”,“自动教育就是教孩子自己干,不要替孩子干”。套用陶行知先生的话,现今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也应当做出积极的变革,从“替孩子想”变成“教孩子想”。 语文教学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无须过细考量教材里的每篇课文是否会引起争议。如果我们在教授《背影》的课堂上既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父子之情,又发动孩子讨论是否要遵守交通规则;如果我们在教授《登山》的课堂上既让学生感受到前辈的勇敢精神,又发动孩子讨论在没有向导的陪伴下是否应当个人蛮干;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思想碰撞的火花,而不再是统一主题思想之下的死气沉沉,那我们的下一代将会大有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