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不妨宽容民资造车赶大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3日10:50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鲁宁 下个月,中国入世将满两周年,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将迅速出台的说法也喊了两年,但“汽车新政”始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不但外资等不及,民资也急不可耐。这期间,有关浙江民资绕开“汽车旧政”大举入侵整车制造业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而浙江方面始终不承认也不否认———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近日,在刚刚结束的浙江政协九届四次常委会会议上,该省工商联提交的一份调查报告公开确认,入世以来先后有28家浙江民企进入整车制造业,其中独立制造整车的有5家,生产特种改装车的有14家,“借壳”造车的有9家。若加上今春已正式获取“出生证”的浙江吉利集团,浙江民企“汽车板块”显然已浮出水面。再过几年,该“板块”可能让国内竞争对手望而生畏。 事情还不仅于此。在国家发改委的案头,另有40家浙江民企递交了申请加入整车制造业的报告。“造车如同赶大集”。浙江民企的“冲动”自然受到各方非议。归纳不赞同、不看好或干脆直接责难的声音,无非是———汽车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又是个受规模效应制约的产业,浙江民资还不具备那个实力。这些声音集中于部分学者和某些业界权威。 有意思的是,有权对民资造汽车说不的管理层,此次却未公开站出来喊停。它们的“不作为”说明行政意志难敌市场意志,“汽车旧政”非改不可在行政层面已成共识。另一方面则说明,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行政层面已有条件在某些环节比市场利益层面超脱许多。至少就这件事情,管理部门的态度比部分学者和某些业界权威的态度要开明得多。 笔者以为,针对民资造车如赶集,不妨宽容静观之。宽容也是一种理性(此处所指的理性特指根植于市场的资本理性)。民资涉足整车制造业,风险之大小、前景可看好、能否立住脚,这在目前很难给出定论,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即资本理性远大于行政理性。事实也如此,直观现今国内车市,国资三巨头各霸一方,国际巨头大举渗入,另有106家国资定点厂多半不死不活,似乎没有浙江民资的竞争空间。但若深入细察,市场空档却别有洞天。民资大举进军“车市”,瞄准的正是这个空档。除了早先进入的吉利轿车,这两年进入的浙江民资,先期主攻方向则选择皮卡、商务车、客车、特种作业车等市场空档。这些空档对忙于轿车、中卡、重卡厮杀的国资巨头,不是顾不上就是不屑一顾。“空档我来填”———一来使投资速成产能,产能转成利润;二来积累产业经验与技能,谁还能轻率断言浙江民资是盲目而为? 笔者还认为,做产业机制、资金、技术、市场缺一不可,但最重要的是机制。民资造整车,最大优势是机制,国家不投一分钱的吉利能顽强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就是明证。反过来,国资造车半个世纪长不大,最缺的也是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