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新闻:选A,还是选B 道德可以这样衡量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1日13:17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作者:联响 ———假设你是摄影师,要么拍下有人跳楼的镜头,可能获得国际大奖一举成名;要么报警救人,但肯定浪费拍摄机会,你会选择:A、拍完再说;B、放弃拍摄,赶快报警。 ———你在公交车上亲眼目睹了小偷在偷别人钱包,你会选择:A、当场制止他;B、 ———好友与你一起参加竞标,你偶然看到他的方案,发现明显比你高明,你选择:A、抄袭后修改得更好拿去竞标,让自己中标;B、听天由命,赌运气。 …… 有诸如此类10个看上去非常严肃的问题,近两天在“西祠胡同”网的某论坛上激起了一番讨论。据说,这是某周刊即将公布的一份设计问卷,希望从人们的答案统计中可以见到国人时下的道德水准底限。 通过网上公布调查问卷,大概是想藉网络隐身的特性而得到真实的意愿回馈。而我初见之下,却疑惑于它是否能准确地反映人们的立场和看法,以及道德能否通过区区10道选择题予以清楚地衡量,甚而怀疑这是假托某周刊之名的玩笑。 什么是道德?我们也许可以就一件事、一种行为判断那是道德或者不道德的,但是,要准确地下一个定义,在我看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它不是个人的喜恶感受,不是社会的强制规范。实在要说,只能小心翼翼地说那是大多数人心目中普遍认可和奉行的价值伦理,有先天俱来的人性基本元素,但更多的内容要在长期社会整合中逐渐趋向一致。换句话说,一个人生下来并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他要通过不断地“对错选择”式学习和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 看看这10个问题吧:面对跳楼者,如果继续拍摄就是为了个人成名而不顾他人死活;面对小偷下手,默不作声是自私懦弱的表现……一网友评道:“如此拷问人的道德底限,不如直接问:你愿意讲道德还是不讲道德?然后顺利得出结论:我们是很讲道德的……”我以为说得一针见血。 我注意到,调查还要求人们诚实地披露自己的性别、年龄、居住地、收入等情况。这说明调查设计者也了解,他们要考察的道德,即便是以底限而言,其评测也随着时代、社会、环境、个体差异而存在着无穷的微妙变量。在国外,曾有把钱包扔在不同城市的街道上,调查者偷偷躲在一旁观察路人反应的例子。收集到的案例当然千差万别,但我没有看到有哪一个编辑或记者敢于声称,拣钱包的甲的道德水平比视而不见的乙要低,甲市的社会风气要比乙市差。同样,非A即B的强迫性选择,也使得在很多情况下,一些人不得不首尾两端;即便选择了不那么合乎“标准”的答案,有时我们或许也无法大加指责…… 如何建设和完善一个有利于社会健康和公众需求的道德体系,近两年也成为许多社会热心人士越来越有兴趣探讨的一个话题。以数据指标来进行道德领域测评,不是不可以搞,但必须有着小心求证、慎重严肃的科学精神。有舆论引导能力和一定社会影响的媒体来从事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更需要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的社会,曾经历过一个无数个体都必须服从于一个完美榜样和高尚理想的年代。有时我想,这或许在不少人的深层意识中留下了某种历史积淀的影子:如果要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必先树起完美的、高尚的标准,在那里要每人作参照———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结论离现实有相当的距离,而且使得照过镜子的每个人都渐渐习惯于把镜子中的东西当成了自己的内心真实。这份有关道德底限的所谓“问卷”,给我就是这样的印象。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