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响应日本“培养科普研究生”的倡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1日19:36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吴麟 据新华社报道,为了遏制国民对科学技术关心持续减退的趋势,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日前倡议,成立专门的研究生院培养科普人才。报道还显示,他们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措施,是基于以下认识:在现代社会要想生存下去,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解不可或缺,然而日本国民和欧美诸国的国民相比,对科学的关心相对少,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够深 与日本相比,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以及对科技的关注程度并不容乐观。英国《自然》杂志一个编辑曾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做过调查,发现惟有中国人对科学事件的评价在各国中最低,远远不及印度人。这个调查结果也许有所偏颇,但也从局部反映了尴尬的现实。不仅普通民众的个人科学素养不高,连负责传播信息的媒体,科学素养也有待提高。在今年7月份的“灾难与科普”高层论坛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外国室主任李大光公布了一个结论———当SARS病毒迅速传播的时候,我们主要的报纸在科学普及方面几乎毫无准备,这是经过选取4份代表性报纸并对它们的相关报道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是科学和民众之间缺少沟通的桥梁。能够担当如此重任的应该是专业的科普人才。因为科学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实在太陌生了,科普人才承担着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消费品的重要作用。 目前缺少能担当此任的人。科普创作队伍老龄化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拥有2000多名会员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60%的会员在50岁以上;北京市科协2000年对本地区的750多名科普作家的调查显示,近80%的人在50岁以上;科学普及出版社对78位多产科普作家的统计表明,60岁以下的只有9人……一系列数据传递出同样的信息:科普队伍老龄化,专业队伍显得后继乏人。 2001年,美国自由论坛组织美国公众网上投票,评选20世纪世界100条重大新闻。评选结果中,科技新闻所占的比例最高,达37%;而体育和娱乐两类新闻加在一起才3%。可见,西方公众对科技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参照这一标准,我国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公众的科学素养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科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同时,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学技术的普及,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环节。 因此,不论从科普人才所担负重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现状来说,我们都必须有日本人那样的自觉性———大力培养科普人才,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