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历史文化保护让推土机走开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4日18:27 京华时报 |
作者:李曙明 新闻回放:本报昨日报道,北京市人民政府日前作出决定,撤消北京明清皇城范围内的危改立项。 这个消息让那些盯着皇城改造这块“肥肉”.的房地产开发商有些失望,但对北京甚至对世界的文化保护来说却是好事。北京在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所作的选择,反映了政府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 这些年来,不仅是北京,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过程中,都遭遇过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尖锐矛盾的困扰。几乎每一次涉及文物保护的城市改造工程,都会在政府部门、开发商与专家学者、普通市民之间引发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结果往往是推土机获胜。 于是我们看到:湖北省襄樊市樊城58米古城墙拆了,江西省遵义市遵义会址前的大面积历史街区建筑拆了,浙江省定海市古城被严重破坏,云南省建水建新街、五官府、进士府、翰林第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而前几年,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就连前不久刚刚完成改造的南池子工程,在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上也存在很大争议。 为什么会牺牲历史文化而追求“开发”效果,除了保护意识不强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利益作祟。文物古迹集中的地方,多在市区中心,这些寸土寸金的地方被开放商看中很正常。作为政府部门,本应在城市发展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作出正确选择,却因为对“发展”含义的片面理解,也因为个别领导对“政绩”的盲目追求,甚至少数政府部门“利在其中”,政府帮助推土机战胜了历史文明。 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固然重要,但如果这种改善建立在牺牲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则无异于饮鸩止渴。从国际国内成功经验看,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得好,不仅不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负担,反而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无数劳动者几千年创造的灿烂文化遗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先人和我们,同样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包括这些历史遗产保护在内的文化保护程度。保护好这些一旦破坏便不可再生的精神和文化遗产,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个缺乏特色的城市,充其量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体而非真正的文明社会。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感受发达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尽力保护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正因为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积淀,中华文化才独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保留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则能很好体现这种特色。 历史文化保护让“开发”走开。在城市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历史文化的保护,北京市用行动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希望北京只是一个开始。 (《京华时报》11月13日A03版) 相关专题:2003 “年度新闻评论”评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