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为农民评职称叫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4日20:29 光明日报 | |
作者:王华超 提起评职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农民不可能与此有缘。然而,近日在苏州有这样一件新鲜事:百位农民被授予农业师的“职称”,其中50名为初级,38名为中级,12名为高级,在吴中大地传为美谈。 有一位评委说:我看这些农民专家与同专业的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相比,毫不逊色。张家港“葡萄大王”徐卫东16年前承包了本村2.2亩高岗田种葡萄,他潜心钻研,与2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如今已建成500多亩综合性葡萄生产基地。10多年间,徐卫东还发表论文百余篇,独立承担完成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项,他的葡萄园被列为苏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尤为可贵的是,他无私地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广大种植户。徐卫东以自己的突出业绩,被评为高级农业师、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农民专家的诞生,符合国家农业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方向,有利于科技兴农。农民专家在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专家队伍在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自觉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基层科技力量。在某种意义上看,这批农民专家在四乡八村广大农民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并不低于某些知识分子专家的作用。 我非常赞赏“泥腿子”也能成才成家的观点。江苏森达集团创业之初,员工是清一色的“泥腿子”农民,大多只有小学、初中文化。为使“泥腿子”尽快成才,该集团突击开展了系列化、制度化、激励化的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20多年来,培养出近千名适应现代化生产技术的“领头雁”、营销上的“好把式”,使一批“泥腿子”人才脱颖而出,登上大雅之堂。众所周知,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在“科教兴国”的新形势下,把“泥腿子”培养成人才,应该成为一项战略。实践证明,从农民中培养、选拔人才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源泉和不竭动力。 对农民专家的关注不要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的人才概念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农业科技人才。从事农业经济的农民可以评职称,从事工业经济及其他行业的农民是否也可以评职称,也可以称“家”?打铁出身的农民企业家鲁冠球已有60多篇论文在报刊发表,成为一个出口成章并著书立说的“农民理论家”。临时工出身的农民企业家汪力成如今有了杭州大学管理哲学硕士的文凭。时代发展了,对农民的认识也应刮目相看、与时俱进。许许多多的农民虽然仍保留着农民身份,但其自身的素质、修养、才能、识见和许多内在的东西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需要社会重新加以认定。 苏州市为农民评职称的做法很好,还需要扩展到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和其他领域的农民,还需进一步创新在农民中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新观念,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