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发展观照亮被GDP遮蔽的角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8日10:39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编辑部 如果不是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本刊本期的封面文章《信访洪峰》或许会显得不合时宜。原因很简单:在经历了非典之后,中国经济今年仍向世人端出了8.5%这样骄人的增长盛宴。此时此刻,欢呼礼赞似乎更符合常理常情。 但是,我们在为这个灿烂的增长数字欢欣鼓舞时,也深深地被另一组数字的阴郁上升折磨着:据权威部门统计,仅从今年7月1日到8月20日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到北京市委门前上访的就达1.9万人次,群体上访达347批;到中纪委门前上访的达1万多人次,群体上访453批,平均每天达100多人,最多一天达到152人,创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高。 这是一组敏感而难以被寻常人见到的数字,一组被GDP增长的巨大光环所遮蔽的数字。而当我们按照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一群年轻记者的笔和镜头,将这组数字还原为有血有肉的面孔时,我们所受到的震撼非笔墨所可形容。我们没有想到,当中国经济列车隆隆向前时,就在伟大首都日新月异的繁华身边,就在现代都市人灿烂的生活背后,竟埋藏着普通人那么铭心刻骨的伤害与苦难,生长着那么庞大而深重的绝望;我们没有想到,当自己在温暖的室内品茗谈笑时,竟有那么众多的底层民众伫立于北京的寒冬中请求着温暖。 同样令人感到惊心的还有这样一组数字: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民,其总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例,还不到20%。 这样的镜头和现实,抽象的GDP无力反映;这样的鸿沟和断裂,灿烂的数字鲜花无法覆盖。它们暴露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深刻失衡,昭示了社会转型期社会紧张关系的不断加剧。 正是基于对上述现实的洞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做出了发展观的重大而适时的调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令人瞩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这样极富人文主义精神和现代执政理念的新思维与新方略。中国发展观向人本主义的回归,既摸准了中国现实国情的真正脉动,也顺应了人类主流文明的一般规律,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毫无疑问,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所系。但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更不能代替社会的全面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发展还包含着生态保护、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公正等丰富的内涵。那种认为经济发展了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发展观,已被中国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和不断扩大的社会鸿沟证明了不过是一种乌托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即便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一个过度失衡的社会也迟早会危及经济增长。中国消费市场近年来的持续低迷不振,即深刻地受制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悬殊这一茫然格局。因此,无论从何种意义上,用新发展观指导中国改革的实践,已是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在当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伸张普通民众的权利,防止市场利益与强势群体对普通民众的侵害,同时更要警惕某些利益集团以发展经济为由对弱势群体进行肆意掠夺。为此,有必要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为民众表达自我诉求铺设畅通的渠道。同时,通过真正落实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培育自主性公民组织,提高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谈判地位与博弈能力,进而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正义。应该认识到,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巨大飞跃和进步,而理念如果没有转换成切实的制度建设,则会不可避免地沦为一个凌空蹈虚的美丽符号,或者陷入新瓶装旧酒的社会轮回。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公民权利增长的过程,这一点,已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研究所证实。他提出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理论已成为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高扬人本主义旗帜,将为中国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将给那些在北京的寒风中渴盼着温暖与公正的人们送去真实的希望。 声明:《瞭望东方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