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新闻:从“经济人”角度谈反腐倡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1日11:42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作者:毛天祥 最近,监察部副部长李玉赋说,明年1月份中央纪委将召开有关会议布署新的一年的反腐工作重点,主要是打击金融领域的犯罪行为。要真正打击腐败就一定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让腐败者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 针对腐败现象,政治上的惩处以及道德上的谴责可以让腐败者“身败名裂”,但经济处罚力度不够,腐败者即使事发,其“物质收益”依然较大,这是造成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不少腐败者普遍存在着“牺牲我一人,换来全家富”的侥幸心理,认为被抓后顶多坐几年牢,只要想办法把一些贪得的钱财转移,待出监后“重出江湖”,同样可以花天酒地,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 在经济学家看来,人首先是一个经济人,追求利益乃人之本性。对于这一点,《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看得最为真切:“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外国学者布坎南也曾经指出:“公仆并非阉竖。”政府官员尽管背负了比其他群体更为崇高的职责,但也是有七情六欲的。 客观地认识政府官员是“经济人”,对于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不能凭主观良好愿望把政府官员理想化,只凭思想政治工作把政府官员塑造成“理想人”。反过来说,当腐败行为泄露后,对政府官员的惩罚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和道德上,也应该站在“经济人”的角度,加大经济处罚力度,这样才能真正抑制权力寻租行为的蔓延。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如果意识到腐败的风险成本较低,那么腐败就不可避免会发生。腐败者之所以“前仆后继”,很大程度上正是其个人得失算计的结果。 如今,有关部门表示将对贪污者的没收、罚款等处罚方法写进明年中央纪委部署反腐工作的有关文件之中,将加强经济处罚作为今后反腐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意味着其腐败行为将面临更大的“成本”,一旦腐败泄露后,不但会丧失受人尊敬的工作,在政治上身败名裂,而且经济上也将倾家荡产。严肃的党纪、政纪和法律对权力腐败行为的事后约束,再加上经济处罚力度的进一步加强,足以对权力寻租者构成震慑作用,使他们不能不对权力腐败行为的得失进行权衡。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