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不仅仅是学术的“误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1日14:17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韦士欣 曹雪芹逝世240周年纪念日将至。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近段时间媒体掀起一股“红楼热”。先是央视重播了20年前拍摄的《红楼梦》,而后《艺术人生》又在北京大观园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楼儿女大聚会。此外,更有一条来自红学领域有关《红楼梦》著者新说的消息,引起人们的留意。《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系高鹗续补,读过该 众所周知,红楼梦研究是一门学问,俗称“红学”。对于夏和教授抛出的这一颇具轰动效应的新观点,我不知道红学界能有几人认同。夏和的依据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成立,可由文学界和史学界讨论。在我看来,常规学术研究固然允许存在一家之言或片面之词,但在未取得具有公信力的学术证据之前,对前人研究的成果不宜轻率否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补这一观点最早由胡适提出,兼有相关史料为辅,此说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承认。跳出高鹗的“狗尾续貂”探究曹雪芹笔下原始的结局,堪称红学研究的基点之一,红学研究也由此被称为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与“断臂维纳斯”。仅凭几点未必被学术界采信的证据,就试图否定百十年来的红学研究成果,我以为这不是一种理性的学术态度。 曾几何时,在学术领域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即不怕论题有多难,就怕论证出来的结果不能一鸣惊人。围绕红楼梦研究,就曾有过不少奇谈怪论。前些年有一个叫霍国玲的人,出了一本《红楼解梦》,自夸为200年来读懂《红楼梦》的第二人(第一人为清朝戚蓼生)。按照霍国玲的“解梦”法,曹雪芹竟是谋杀雍正的元凶,事发后他逃难到北京香山撰写《红楼梦》,将这段历史隐入书中,并砍去后四十回,寄望于后来知音者的解读。当时就有专家批评这种研究方向和结论“确是走火入魔了”。 还有一位来自四川某高校的中文系教授,别出心裁地得出“《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的研究结论,称真正作者是乾隆年间任过侍卫的一个叫墨香的人。这位研究者说曹雪芹不可能写出《红楼梦》的原因,在于“曹雪芹怎么可能知道皇室内幕,除非把曹变成皇帝亲戚”,甚至“曹雪芹的性格不是小说家类”、“诗文水平也一般”,也成了他否定曹雪芹的依据。如果曹雪芹地下有知,对这样的“研究”不知该作何感想。“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的自我写照。而在如今的学术领域,能够泰然面对“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能否被关注,至于学术中的相关谜题能否得到真正破解已不重要,博取眼球率、创造某种收益才是他们所要寻求的答案。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