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村村大学生计划”的示范意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1日19:12 解放日报 | |
作者:单士兵 黑龙江省日前启动“村村大学生计划”。考生入学时,需与所在县(区)人民政府签订“毕业后回村创业5年以上”协议。两年后该省农村所有的自然村都将有一名大学生。这批实行“村来村去”的大学生,不迁移户口,不改变现有身份。他们的每年学费6000元,由省政府、省教育厅和培养学校共同负担。 此次黑龙江省政府、省教育厅和高校共同专门为农村定向培养大学生,实际上就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村村大学生计划”,来为农村提供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这种本着教育服务于“三农”工程的意识的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具有深刻的示范意义。 在农村,人们会把“考上大学”说成是“跳出农门”。农民子弟考上大学以后,也极少有人愿意回到乡村。当前高校课程很少设置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方面的教育课程,这就使得高等教育很难满足“三农”工程的需要。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到位和现代化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业已经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考验。传统的“大老粗”式的村干部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十分重要。这种“村村大学生计划”,实际上就是一种更新和提高农村科技与管理队伍的“人才工程”。这些新的“科技力量”进入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以后,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提高他们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科技素质。农民子弟到高校学习,然后再回归农村,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农村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最终建立一支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需要的高素质农业、农村干部队伍。 另外,这种对考生实行“村来村去”,不迁移户口,不改变现有身份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校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它可以改变当前大学课程设置“厚工薄农”的现状,也为高校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范畴。比如,这种由省教育厅组织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及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等农业院校组成服务联合体,本身就是一次农业科技力量的整合。同时,从课程开发角度说,在高校开设专业的农村技术课程,也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课程开发的借鉴。 黑龙江省的“村村大学生计划”,通过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学有所成后再定向回乡任职,符合我国农村与城市结构分布的特点,也适应了当前我国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国家的发展需要。这对如何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工程来说,具有深刻的示范意义。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