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株洲这样的先河不开为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7日17:20 中国经济时报 | |
作者:斯方吾 株洲市委、市府“不惜代价开全国之先河”,让全市环卫工人在12月5日、6日放假两天,目的是要看看“没有环卫工人,街头卫生啥样”。 结果见诸报端的文字是,株洲市在过去的48小时里,“生活垃圾遍布大街小巷和各个 而在寒冷的冬日里,株洲成千上万的居民在摇头、捂鼻、叹息、抱怨,保持了足够的克制,因为“熬到晚上就好了”。 问题是,凭什么让株洲70万居民要“熬过48小时”?市委、市政府有没有这个权力来停止环卫工人的正常工作?导演这样的“苦肉计”,能不能唤起全体市民的环卫意识,从而“让每一位市民都来为株洲争创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出力”? 值得提出这样的疑问。因为,“人人讲卫生,个个爱环境”的大氛围的铸造,不可能一蹴即就,有待于一个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也有待于政府管理宣传教育等措施的得当。即便是再怎么出于良好的用心,也应该让广大市民在政策决策过程中表达自身群体利益的声音,而不是决策的制订和实施在封闭操作下运作,即便“策划出神入化”,也会因为缺乏市民的直接或间接参与,很难代表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 用株洲市官员的话来说,叫做“牺牲两天的市容市貌,换来万民的环卫意识”,问题是,这样的“牺牲”,究竟换来的是什么?事实是,“牺牲”是以破坏为代价的,“换来”的是市民的怨声载道,数天以来,株洲市容市貌并未从此焕然一新。更何况政府部门的权力行使,必须在法律规定及民意许可情形下运行,政府无权命令所有服务人员停止为纳税人服务,即未经纳税人同意,享受财政支出者无权单方面做出停止纳税人服务的决定。 株洲市委、市政府“策划出神入化”的行动,确实不惜代价开了全国之先河。但深究一步,也可以说似曾相识。如同孩子浪费粮食,做父母的有时候就会让孩子饿一顿,来惩罚他不珍惜粮食的不良习惯。而株洲市委、市府也不过是通过对环境的“破坏”,试图用惩罚手段来教育市民并期望营造一个“讲卫生,爱环境”的氛围。这不过是家长制式教育的翻版,如出一辙。其思维定势恐与“大乱大治”、“不破不立”的传统意识相承。 不过,株洲的这条新闻,也有可以令人举一反三的地方。那就是政府有必要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让民众有更多的平等的声音表达机制,并使其制度化,从而保证民众参与城市决策、表达利益诉求。而不是像株洲在过去的48小时里,市民虽以“摇头、捂鼻、叹息、抱怨”,来表示对政府的行动不认同,但也只有“熬到晚上就好了”的无奈选择。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