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新闻:公车改革之歧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4日14:07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作者:赵彦龙 ●推行公车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而现在的具体做法却是废除现行公车制度。这意味着,认定了现行公车制度有必然导致费用膨胀的弊端。这个认识是不准确的 ●公务活动使用公车本来合情合理,如今废止公车制度而改为发放车贴,将“公”与“私”模糊起来,损公肥私可能难以避免 对于“车轮腐败”,群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超标配车、维护费用昂贵、公车私用等问题上。因此,这些应该被视为公车改革的核心问题。 不过,各地试行的实际“改革”办法,并未围绕这些关键问题着手,而是采用“取消公车,代以补贴”的“彻底革命”。比如有报道说,有个省在200多个乡镇实行车改试点,结果降低行政成本、减少财政支出达36.6%。 这就很有趣。按照中央以及各级政府有关公务用车制度的规定,乡镇一级领导并无专车待遇,如今却大小领导人手一份车贴,有的接近3000多元,甚至比工资还多。这等于把应当清理的事实上的“专车配置”,变成了名正言顺的“车贴”,其中的“改革”又是什么呢? 至于节省开支,数字的确可观,算法是简单的减法:将以前的购车费、修车费、汽油费、路桥费、司机工资等总费用,减去车改后的车贴总数之“差”,就是“节约数”了。这个“差”虽然庞大、可喜,但是,是不是真值得喜,得看那个“被减数”是不是合理合法。据知,有个镇在车改前居然有18辆公车。如果车改的依据是建立在这18辆公车以及相关费用的支出“合理”的基础上,车改的效果就有疑问了。 推行公车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而现在的具体做法却是废除现行公车制度。这意味着,认定了现行公车制度有必然导致费用膨胀的弊端。这个认识是不准确的。中央和各级政府对于公务用车有很多制度性规定和监督性措施,如果严格执行,一个镇哪能有18辆公车?有关维护、管理费用真的按照有关规定操作并实施监管,这个“被减数”又怎会居高不下?如果照章用车,并且有效监督,即使领导本人自己开车,又何来公车私用?可见,问题的根子不在公车制度本身,而在于执法监管不力。只要这个状况不改变,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终会变味。 公务活动使用公车本来合情合理。如今废止公车制度而改为发放车贴,将“公”与“私”模糊起来,看上去是经费包干、超支自负,钱是不会多花了,可是只要在公务活动上打了折扣,只要与“公车私用”的做法相配套的监督执行不力,损公肥私就成为必然。 公车待遇是干部职务消费的一个方面,有很强的刚性,必须通过有效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确保这种刚性。据报道,某国一市长因为用公车接送妻子,被曝光而遭调查,最终辞职谢罪。这个例子很可以说明刚性制度与有效监督的互相关系。对于公车是这样,对于领导干部的权和利都应该这样。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