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商时报:适度通胀遭遇了什么非经济因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0日17:43 中华工商时报 | |
作者:水皮杂谈 钢材在涨,水泥在涨,石油在涨,电价在涨,粮食在涨,油价在涨,饲料也在涨,2003年的中国经济可以说是涨声一片。据权威人士的估计,生产资料的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体已经超过了30%。 但是,作为消费者,我们的感受并不强烈,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监测显示,同比增长不过1%左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为什么原材料在大涨而产成品却波澜不惊呢?为什么有些经济学家担忧的通胀至今还千呼万唤不出来呢? 按照一般经济学的原理,通货膨胀是指通过银行借款进行过度消费而导致的价格上涨,“过多的货币在追逐过少的商品”“当在现有价格水平上的需求超过供给并推动价格上涨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按照一般经济学家的分类,通货膨胀还可以分为供求型通胀和成本推动性通胀两种。 原材料的供不应求和产成品的供过于求看似矛盾,实质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巨大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中国成为世界性的制造工厂,也恰恰是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冲销了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形成的成本空间,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只不过是极端的现象,普遍的现象则是收入水平的持续低迷。 这并非是水皮个人的感觉。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中心主任汪同三的研究发现,近10年来,居民收入的增速明显低于经济增长。汪同三的研究取了四个比较因素,GDP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以及按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平均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在上世纪80年代,这四个数字依次为9.3%、4.5%、8.4%和7.5%,而90年代则分别为10.1%、6.8%、4.5%和5.2%。无论是城乡居民分别计算还是总体计算,居民收入增长都明显低于经济增长,而且更为突出的是,二者的差距呈扩大趋势。汪同三的研究还没有将不同人群和阶层按收入分类,否则他还会发现,不同人群的收入差异更大,财富在急剧向20%的先富人群汇聚,基尼系数不断扩大,已经大大超越了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人口过剩是不是就一定会出现这种贫富差距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不会演变成“大部分人富不起来”的局面呢?我们的近邻日本拥有的人口密度要大大高于我们。战前,日本的农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的50%甚至60%,战后适应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大批劳动力转向工业,到1980年,农业人口只占18.3%,而与此同时,每户农户的收入达450万日元,高出全国工人家庭收入420万元7.6%,较1960年增幅达到1109%。日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没有扩大城乡差距,这显然和日本政府战后采取扶持农业的政策有极大的关系,而另一方面,战后美国“盟总”在日本推行经济民主化,督促和支持政府进行劳动立法,使日本工人的经济地位得到实际改善,也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鲁思明和马平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百年大转折———日本经济发展纪实》对此有比较详实的描写。其中有关松下幸之助的一段给水皮留下深刻印象。 松下幸之助是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电器在战后作为财阀被美军强行解散,在解散之前,松下电器的工人有15000人,尽管松下幸之助对美军倡导下的工会不以为然,但是成立当天,松下还是到了现场祝贺,但在内心深处,松下依然认为工会是和资本家作对的组织,内心是抵抗的,这种对抗心理一直持续到1951年他的美国之行。 在美国的考察中,松下认识了一位机械制造公司的经理。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在你们国家的公司里有工会吗?” “有。” “有的话是好事。” “并不是什么好事,工会运动正在演变成阶级斗争,在民主时代,我担心照这样下去,日本的企业都会被搞垮的。” “你不必担心,会变的。在美国也曾出现过工会采取激烈的行动的时候,但那不过是在工人们还没有真正富裕起来时的一种暂时现象。” “是这样吗?” “当然是这样,他们通过运动富裕起来,运动并不总是闹事。劳资双方经过谈判,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从而提高工人的工资,增加的收入要买东西,工业就会因此而繁荣。也就是说,工会的存在是一种好事情。你看看,如果有工会,现在的日本产业一定会发展、繁荣起来的,只有少数人有钱的国家是不行的。只有那些大众都成了有钱人的国家才会有真正繁荣。”这次谈话,完全改变了松下的意识,工人们通过工会的努力,使自己的工资不断提高,这对经营主不是坏事,相反是值得庆幸的,这是在让公司赚钱。他相信,如果美国现在的繁荣是工会起作用的话,那么,终究有一天,日本也会繁荣起来的。 松下幸之助的发现实际上是抓住了现代经济学的精髓,工人收入增加,消费就要增加,社会总需求就增加,而经济规模是根据社会总需求的大小来决定的。 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陷在内需不足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与此同时,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收入不升反降,工人的收入也没有大幅增长,这不是有效需求不足又是什么呢? 道理似乎不复杂,占社会总人口80%的普通大众如果收入没有增长,那么需求也就没有增长,产成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也就永远不会改变,反过来,反而导致恶性循环。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反过来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构成制约。在劳动力人口严重过剩的中国,要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与其说是个经济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问题,也许这就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面对通缩束手无策的一个原因。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