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子:巴金百岁华诞--有你在灯亮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7日11:21 CCTV《东方之子》 | ||||||||
年轻时,他给人的印象是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年老时,他给中国知识分子最深的印象是一个敢讲真话的温顺老人,他用沉重的笔触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反思。八十载的文学创作生涯,他把自己的心献给了读者。2003年,巴金百岁华诞。 《东方之子》今日感动中国人物展播之三:
巴金 100岁 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家》《春》《秋》《寒夜》《随想录》等。 2003年11月25日,上海华东医院。这一天,世纪老人巴金只是静静的躺在床上,迎来自己的百岁华诞,由于气管切开手术,他已经4年无法开口说话了。有关他百岁话诞的各种消息和报道也被医院的这扇门挡在了外面。在病床上他坚持手指锻炼,希望有一天能重新拿起笔。但从去年开始,这种锻炼无法再进行。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在晚年倾尽全力为中国文学建造的一个家。这是巴金的手模。每一位推开门的读者都似乎是和这位文学老人做了一次亲密的握手。而这位伴随中国走过了100年的老人已经无法再推开这扇大门了。 1903年巴金出生在四川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在他的印象中,陈旧观念和长辈的权威像磐石一样沉重的压在他渴望自由、发展的青年的灵魂上。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接受了“五、四运动”进步思想的巴金逃离了这个令他窒息的封建大家庭。年轻的巴金敏感而忧郁,家庭带给他的痛苦成为了他走上文学之路的动力。 字幕:“五·四”使我睁开了眼睛,使我有勇气一步一步离开我的老家,离开那我称为专制的黑暗王国的大家庭。------巴金 80年前,巴金来到了上海。那时他刚满20岁 1933年,长篇小说《激流三步曲》开始在上海著名的时报连载,第一部分就是后来的传世之作《家》,在引言中巴金写道:我们为什么要有生命?为的是来征服它。年轻的巴金征服了整个文坛,这部三十万字的作品是巴金文学生涯的颠峰之作。他没有想到个人的痛苦和梦想得到了无数人的共鸣。那时无数青年捧着《家》走出家庭投身革命。 字幕:我不是一个文学家,我永远尽我在暗夜里呼号的人的责任。-----巴金 巴金伴随中国走过了一百年,然而他是当代中国活的最痛苦的老人,巴金研究专家这样说:“在社会开放,人人追求成功、财富、名利的时候,惟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的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有过的民族劫难。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政治浩劫中,曾经是作协副主席的巴金在家中偷偷的练习过低头、弯腰的姿势。他在批斗会上跟着众人举手高喊“打倒巴金”。那十年他只发表过一篇文章署名为“一个读者” 忧郁的人,痛苦的人,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梦,巴金正是如此。对他来说最痛苦的噩梦莫过于和他共同走过了三十年的爱侣萧珊于1972年死于肺癌。巴金曾经这样回忆他和萧珊共同走过的三十年,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她总是亲切的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只有在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萧珊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床前,1978年8月13日萧珊六周年忌日,75岁的巴金开始写一份沉重的遗嘱《随想录》。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贯穿《随想录》其中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历史“说真话”的精髓是巴金人生中的又一次创作高峰,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座里程碑。 巴金曾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更是他晚年的一个亮点所在。 巴金晚年的文章大多是这样写成的,每天早晨在搀扶下开始一天的工作,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帕金森式症使他握笔困难。十年,这位八旬老人用发僵的手以每天二、三百字的速度完成了他42万字的遗嘱。年轻时写《家》《春》《秋》的巴金以他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影响了几代人;晚年时写《随想录》的巴金更给人以理智、清醒和深邃的思考。他的一生为文学为读者而活。 (巴金的采访录音) “我写作50年成绩并不大,但是我现在最重要的,是行动也不方便、身体也不好、精力也不够,写东西恐怕不会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最后我要用行动来证明,我所写的、所说的到底是真是假。” 2003年11月25日巴金百年华诞 这颗心燃烧了100年 相关专题:感动中国-CCTV2004年度人物评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