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对表态的迷恋与迷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0日15:53 南方日报 | |
作者:江城子
春节将至,对农民工的关注度骤然上升。尤其是1月2日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要求抓紧兑现去年拖欠的农民工工资之后,关于如何清欠、如何确保的消息不绝于耳。有郑重 比如,中西部某地方的一位领导,要求这个地方去年该结的农民工工资必须在春节以前归还,且一分都不能少,一分都不能拖欠。又要求从今年起,农民工的工资必须按时足额支付,不允许发生新的拖欠。还要求建设、劳动等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首先,何谓“该结”,何谓“不该结”,不得而知。其次,“一分都不能少”之类,决心之大固然使人钦佩,但有没有说过头话,有没有这个控制力?更重要的是,在两三周的时间内实现这样一个大决心,有什么样的过硬措施?再次,今年“不允许发生新的拖欠”,有何得力措施,哪怕是一个具体规划?我想,“旧”的拖欠在形成之前,同样是“不允许”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清欠与防止新拖欠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当然不能算错,但于旧拖欠形成之前就有,要解决旧拖欠、防止新拖欠,列出这样的措施,似乎显得太驾轻就熟了些。 理由大致如上,不知由此怀疑其表态大于实质,算不算得上充分?人们常说,表态总比不表态好。这话貌似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比如,农民工工资少有拖欠的地方,或存在拖欠但有制度严管的地方,不表这样的态,也不见得当地领导就对这个问题不重视。但人们还是愿意看到这样的表态,以为有了这样的表态,问题就有解决的希望,虽然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在一个对行政手段过度依赖的环境中,形成一种所谓的“表态文化”其实是一件很自然之事。当上级机关发出行政动员令之后,最愿意看到的是下级机关能够闻风而动,积极响应。实际工作的推动当然需要一个过程,但在行政动员令发出之后与工作取得进展之前的时间段里,下级的及时表态就是必需且明智的。这一方面可以使上级的行政动员获得下级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下级从雷厉风行的响应姿态中获得上级的好感。习惯于表态、善于表态以及表态文化的形成,恐怕与此种行政动员模式有很大关系。 但一些人对表态的迷恋,或许也与社会存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氛围有关。比如,某一位领导对某事表态之后,有人就把它当作“利好”消息,并且还要问上一句,别的地方的领导,何时也如此这般地“表个态”?这种对表态近乎迷信的认识,可能是表态文化不衰的一个社会基础。而对表态近乎迷信的认识,则可能建立在对表态者个人人格和能力的迷信之上。在另一方面,表态者即便食言,空欢喜一场者纵然未患健忘症,似乎也很难与其论理,遑论使其承担说话不算数的责任。 在一家媒体并不显著的位置上,我看到了关于深圳市拟以立法解决欠薪问题的报道。倘问表态或立法、领导或制度,哪一个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我宁愿相信后者。但在不少时候,领导表态的声音响亮,而法律与制度却保持沉默。在依法治国的途中,此种现象值得深思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