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报:“终年关怀”与长效机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6日11:44 市场报 | |
作者:应子 元旦前,某民营企业在手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不但全部落实了员工的工资,还为他们送了“红包”———买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该企业负责人说得好:员工是企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他们不但应该得到年终关怀,而且应该得到终年关怀。 “年终关怀”和“终年关怀”,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体现了这家企业领导在维护员工利益上的明智态度。最近,北京市政府决定,在重点行业建立企业欠薪应急保障制度。其主要做法是试行设立工资预留账户制度,企业预留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发生欠薪时应急保障支付劳动者工资。此制度一出台便赢得喝彩,治理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顽症”,终于有望从政府的临时措施变成长效机制。 虽然,上述一家企业和一级政府所要解决的问题,其对象、涉及范围均不相同,但思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都是着眼于根本和长远。 由此及彼,“两节”期间,正是各级政府、企业领导集中向困难群众嘘寒问暖之际。近来,不断看到电视画面上不少地方的领导们衣着简朴、笑容可掬地走入困难群众家中,送物、送钱、握手、聊天,笔者并不怀疑这些领导们系情于民的诚意,以及这些财物扶危济困于燃眉的作用。可细一琢磨,这种程式性的一年一度突击送温暖活动效果究竟能持续多久却值得怀疑。那些下岗者、住房困难者、缺医少药者以及其他生活面临种种困难的群众,年节过后困难依旧,因为他们致困的原因依然没有根除。如此看来,沿袭了多年的年节送温暖活动也应从观念和形式上变革与创新了。 首先,年节送温暖不仅要送钱送物,还要送关心与关怀,与困难职工和群众交心谈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求与心声,多一些沟通与理解。其次是要因地制宜地分析困难之症结所在,具体困难具体解决。要了解群众需要什么,而不能像某地让困难群众到县城看大戏就算是扶贫了。三是给困难职工、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送财物、送礼品、送钱等,不如送他们致富的方法、手段、措施、思路、机会、政策等,如为困难职工和下岗职工提供免费参加培训的机会,为他们的再就业解决实际问题等,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致富,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从根本上走出困境,这也是全社会共同走上小康之路的根本措施。 令人欣喜的是,近一段时间,这种着眼于脱贫致富、扶危解困的根本性措施已越来越多了,这是一种进步。去年底,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冒着寒风在该市河东区丽苑小区社会保障住房建设施工现场郑重指出,在拆迁工作中如何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好住房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安危冷暖。所以拆迁决不能一拆了之,要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想方设法帮助群众改善居住条件。建设社会保障住房,丰富和扩展了社会保障的内容,这是一个创新,是保障困难群众有房住的根本途径,当属“长效”温暖。再如辽宁推广“养老超市”,提供免费信息,供应老年用品,维护老人权益;天津建立“免费培训超市”,培训下岗职工并推荐就业;而作为市政府决定的首个实践者,1月9日农业银行北京分行与北京万科有限公司、江苏一建集团三方共同签约,宣布设立“农民工工资专用共管账户”,则更使防止拖欠民工工资增添了一道保障,也是为清欠问题早日规范化、制度化探索了一条新路。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来说,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温暖,但更盼望看到生活的希望。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领导们自始至终把弱势人群的疾苦当作一件大事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而且还要不断改革完善机制、创新制度,这才能使“年终关怀”真正变为“终年关怀”。其实,扶贫济困如此,对待其他社会突出矛盾也同样。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制度上找原因,在管理上想办法,把习惯使用的临时措施尽快变为长效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就会更加完善,管理手段就会更加有效,社会也将因此变得更加文明。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