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外交档案开放体现大国自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9日13:43 新京报 | |
作者;沈骥如 近日,外交部公布了《外交部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的出台和施行,是我国外交工作贯彻政府工作透明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表明我国外交工作透明化正在与国际通行惯例靠拢。 世界主要大国通常都在一定时限(如30年、50年)以后,解密或有条件地解密这个时限以前的政府档案,以便社会公众和各国机构、学者研究和参考。我国这次公布的《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本馆馆藏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凡按有关规定无需继续保密或控制使用的,报外交部外交档案鉴定开放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批准,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也就是说,今后社会公众可以在外交部档案馆查阅到符合这一条件的1974年以前的中国外交档案。这个做法与国际通行的惯例是相符的。 由于各国的利益不同,各种国际事件发生以后,各国会作出许多不同的解释。为了让后代能够正确地评估过去的历史,并从中得出有益的教益,各国逐渐形成了解密一定时限以前外交档案供社会各界查阅的惯例。之所以要规定一个较长的时限,是为了确保解密档案的开放不会影响当前外交政策的执行。例如,这次《暂行办法》解密的中国外交档案,都是1974年以前冷战时期的。当时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主管外交的官员在今天或者已经离任,或者已经去世。今天的国际形势和各国的外交政策也与冷战时期大不相同,因此,现在解密1974年以前的外交档案,不会影响我国目前外交政策的执行。而且,《暂行办法》规定,凡“无需继续保密或控制使用的”中国外交档案在经过一定的报批程序后,才“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也就是说,如果“需要继续保密或控制使用的”,目前还不能向社会开放,这也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外交部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的出台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其重要意义表现在:第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外交更成熟、更有信心了。第二,开放中国外交档案,将用第一手历史文献说明新中国外交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以正视听。例如,对于新中国介入的一些重要战争,西方的史学界与中国的史学界说法不同。就是在我国,现在的一些回忆录与过去的说法也有出入。中国外交档案向社会开放以后,国内外学者可以从解密的第一手外交文献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这对后代正确了解历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中国外交档案逐步向社会开放,有利于我国各界人士和世界各国政府、学界和舆论界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化,了解中国今天外交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 例如,中苏结盟既是当时历史的需要,又使中国主权受到了很多约束,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今天中国领导人总结历史经验,制定不结盟、不搞军事集团的外交方针,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根据这个新方针,我国和俄罗斯以及其他大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都是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研究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期间的中国外交档案,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今天不结盟、不称霸的严正立场,有利于建立国家间的互信合作关系。 可以相信,随着《外交部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的公布和实施,我国在外交档案管理方面贯彻政府工作透明化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外交档案的借阅、复制手续会越来越简化,外交档案的开放范围会越来越扩大。中国外交档案的逐步开放,一定会受到国内外各界的热烈欢迎。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