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成长意外”考验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3:18 青年参考

  斯蒂芬·罗奇

  世界终于承认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正因如此,人们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忽略了重要的负面现实。近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信贷泡沫,二是通货膨胀。从好的方面说,中国已经在处理这些问题。从不好的方面说,世界可能对中国经济的减缓措手不及。

  当前信贷周期内,近期的过度借贷令人惊讶。截至2003年11月的12个月内,中国的未清偿银行贷款总额上升了20%,高出1997年至2002年期间12%的平均增幅几乎一倍。四大国有银行须对此负主要责任;这些银行为中国庞大的国企网络提供资金。不幸的是,随着过多贷款流入国企这个最不健全的经济板块,爆发新一轮不良银行贷款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此外,在相对富裕的沿海地区,特别是在上海,房地产泡沫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中国的通胀态势也已经发生了值得注意的变化:在经历了15个月的通缩之后,中国经济在2003年初恢复正数通胀。近来通胀速度更开始加快,2003年11月的年通胀率达到3%,为将近七年来的最大升幅。

  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过热?答案是“还没有”。但假如宏观调控部门坐视不理,过热是完全可能的。正因如此,中国央行已采取行动,制止信贷泡沫引发通胀,进而导致过度的势头。9月下旬,央行将银行存款的准备金要求由原来的6%提高至7%。

  这帖药看来正在奏效。2003年10月和11月,银行贷款平均每月仅增长820亿人民币,大大低于2003年前三个季度2,750元亿人民币的月平均增幅。

  中国信贷周期的转折,有可能给亚洲其他经济体带来重大影响。对于这些经济体而言,中国的进口已成为重要的外来需求来源。去年,中国为日本总出口增长贡献了大约70%;至于韩国,则接近40%;而台湾的总出口增长中,竟有高达90%是输往中国大陆的。这种情况还不仅限于亚洲。美国和德国的总出口增长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的需求。毋庸讳言,随着中国经济减缓,其所产生的冲击将经由这些经贸纽带快速传递。

  不难理解世界为什么对中国经济即将减缓缺乏准备。在赞叹奇迹般增长之余,外界对于中国的“重中之重”其实了解甚少: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深化改革。而改革进程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对国企架构进行重组,每年裁减约700万至900万个国企岗位。中国的各项改革,归根结底是要为落伍的国企打开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出路,同时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以期让多数下岗工人再就业。

  由此可见,中国经受不起有可能破坏改革进程稳定的“成长意外”。经济规模越大,改革越深入,这种意外造成的后果就越严重。近期的信贷泡沫和通胀走势,增加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因此,中国政府有足够的原动力想要实现“软着陆”式的经济减缓。

  假如历史可以为鉴,那么西方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普遍共识,很可能又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围绕中国汇率“盯住”政策的辩论,可能成为这方面的关键。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最近强调说,制造过量的国内流动资金来维护固定的汇率机制,会增加经济衰退的风险。

  格林斯潘先生的观点,应和了西方国家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合唱。他们的论点大多是一些既自私又拙劣的藉口,目的是让中国为他们缓解压力。尤其是日本和欧洲这两个世界上最富有的经济区,一方面自己不愿投身改革,另一方面要求一个正在积极推进改革的穷国调整汇率。

  然而,中国正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度问题,不急于迎合西方政客的眼前需要。幸运的是,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步伐并不落后。不幸的是,世界又一次误读了中国。

  声明:《青年参考》授权新浪网独家转载,未经《青年参考》及新浪网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