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CEPA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深圳抢抓机遇快发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10:45 深圳特区报 | |
CEPA的实施,为内地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如何抓住CEPA机遇,发展壮大,成为省人代会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面对CEPA——深圳,该怎样接招 CEPA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内地特别是深圳与香港的合作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正在召开的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CEPA的话题,成为与会代表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省长黄华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抢抓CEPA机遇,推动新一轮粤港澳合作。”报告道出了代表们的心声,在深圳代表团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代表指出,深圳与香港仅一线之隔,可谓近水楼台,应该抓住机会,发展壮大。同时CEPA对深圳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深圳应该迎接挑战,扬长避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发展壮大。 机遇 无限商机扑面来 根据CEPA,内地从今年起对原产香港进口金额较大的273个税目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向香港开放17项业务。无疑,这一新政策对密切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振兴、繁荣香港经济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桥头堡”的深圳,在政策效应的释放过程中,将蕴含着无限的商机。 省人大代表、广东旭飞集团董事长黄少良作了一番分析后认为,CEPA给深圳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首先,香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失去了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机遇,导致企业与产品技术档次低、附加值低,市场与国际竞争力趋弱。而深圳的产业成功转型,对香港金融、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骤增。而香港的这一优势产业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也难以充分进入深圳。因此,深港两地无论是制造业或是服务业,都需要在新的政策效应释放中觅得新商机,CEPA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融合互补的平台。其次,CEPA对构筑大珠三角经济圈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去年在着手落实CEPA的过程中,粤港曾首次联合赴日本、韩国举办经贸技术交流会、旅游推介会。“泛珠三角”的概念也首次提出,大区域合作与发展开始启动。这种高层次的合作将给两地带来新的商机。再次,新的政策效应,将催生新的深港合作的市场力量,如服务行业中的会计师、律师、房地产、管理咨询等中介机构。同时也催生传统产业的市场力量。过去是“前店后厂”,现在是“互为店厂”、“前厂后店”,经营模式和机制将更加灵活、多样。 省人大代表、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说,改革开放以来,深港两地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逐年增多。随着CEPA的实施,“三大流”犹如大坝开闸,奔泻而来,商业机会将会更多,深圳的发展潜力会更大。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万商律师事务所律师张丽杰也指出,香港律师信誉好,经验丰富,双方律师在深圳可以联手开展律师业务。而且香港律师的国际经验比较丰富,可以帮助深圳律师开展国际业务。基于这一点,去年12月18日,深圳律师协会与香港律师会签署了《关于扩大业务交流强化业务合作的协议》。 有代表认为,CEPA犹如一座金矿,深圳应该努力挖掘,使金子都发出耀眼的光芒来。 挑战 本地产业受冲击 CEPA为深圳带来的机遇有目共睹,但其负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的是,香港原产地货物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可能会引起制造业从深圳等内地地区回流香港。虽然关税降低幅度可能不及两地成本的差异,但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关税较高的行业,如高档成衣等,部分生产工序仍可能“回归”;服务业的合作不受区位空间限制,可能有一部分越过深圳,直接进入内地;零关税之后港货轻松入深,以其品质与价格优势,部分本土产业短期内可能遭遇市场冲击。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它一些负效应仍未可预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CEPA是无限期的,如果不加以避免,这种冲击应是长期的。 许多代表对这些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熊建明代表说,我感到,对于政策的负效应问题,还没有引起深圳的足够重视。深圳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组织专门的力量,认真加以研究。他透露,在即将召开的深圳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他将以“高度重视CEPA负效应”为题,撰写、提交议案。 接招 抢抓机遇快发展 CEPA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加快深圳的发展,这是代表们谈论最多的焦点问题。 省人大代表、龙岗区布吉镇南岭村党总支书记张育彪说,要在全市乃至全省加大对CEPA的舆论宣传,政府职能部门及海关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CEPA的研究、消化;深圳、拱北海关要加强落实原产地认定事宜,两大关口要加强监管、核查。既保证口岸畅通,又要打击走私。 一些代表建议,在贸易和服务业领域,要根据CEPA协议,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香港企业来深投资牵线搭桥;要继续做好服务贸易领域的先行先试,扩大对香港开放的领域,除CEPA协议明确规定的内容之外,有些国家政策并不明确的领域,也应做好调研工作,争取得到政策倾斜。另外,要努力争取审批权限进一步扩大。我市应积极争取将外资设立物流中心试点、采购中心试点的审批权下放到深圳,由地方政府审批。若如此,将与内地形成一个时间差,使香港公司以较快的速度进入深圳。同时应加强对香港公司的投资服务工作。虽然港产品享受“零关税”,但深圳仍有成本的比较优势,仍有较大的吸引力。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大做服务文章,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准,吸引更多香港公司来深开办企业或设立分支机构。 来自工商界的代表指出,商贸业应抓住273个税目的产品实行零关税的机遇,向香港打开采购大门,丰富本地的商贸市场。此外,旅游业、会展业、服装业、钟表业等密切相关的行业应该尽快行动起来,厉兵秣马,迎接挑战。 作者:本报记者方兴业 相关专题:2004广东“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