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注台湾“大选”专题 > 正文

民进党执政回顾:2001年台湾经济回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09:36 南方网

  2001年,台湾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岛内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均创下战后以来的最低点。“9.11事件”后,台湾经济在年底复苏的期望再度落空,出现战后以来的首次经济衰退已无可避免。这次经济恶化的影响将是长期性的,如果台湾不能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结构矛盾与两岸关系问题,将对未来台湾经济的长期走势形成严重影响。

  一、2001年台湾经济的基本现状与特点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2001年,台湾经济出现了多数人所未曾预料的全面恶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衰退幅之大、涉及领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均为战后以来所仅见。

  1.经济出现战后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从宏观经济增长看,今年台湾经济出现战后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已成定局。按台当局已公布数据,前三季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91%、-2.38%与-4.21%,平均每季以近2个百分点速度下降,降速惊人。当局估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将为-2.12%,为战后五十年来第一次。以需求面观察,内需衰退是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的主因,其中民间投资额前三季较上年同期大幅衰退20.9%,预计全年衰退幅度将高达23.8%;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上年2.4个百分点下降为2001年的-3.9个百分点。支撑台湾内需最主要的力量民间消费,2001年增长率也大幅下降,估计全年对经济增长率贡献仅为0.8个百分点,远低于上年的3.0个百分点。而从外需看,尽管今年台湾对外出口亦呈大幅衰退,但由于出口衰退幅度小于进口衰退幅度,台湾外部净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反而是正值,高达1.6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滑坡,两岸经贸衰幅最小

  2001年台湾出口贸易迭创衰退纪录,1-10月份,台湾出口值较上年同期负增长17.1%,进口负增长22.8%,不仅与上年分别22.0%与26.5%的高增长率有着天壤之别,更创下台湾25年来的衰退纪录。从贸易地区看,台湾对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均出现大幅度衰退,其中尤以对美国市场衰退幅度最大,前3季衰退21.7%,对日本出口衰退20%;从美国进口衰退26.2%,由日本进口衰退幅度高达33.4%。相比而言,两岸贸易虽也出现一定衰退,但衰退幅度最小,1-9月台对大陆出口金额为173.6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负增长10.7%,占出口总额的19.1%;自大陆进口金额为42.6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衰退7.8%,占进口总额的5.3%。

  3.工业生产连连重挫,高科技产业面临空前挑战

  2001年台湾经济的生产面也出现前所未有的衰退趋势。由于全球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市场大幅下降,对以电子产业为龙头的岛内工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加上台湾传统产业竞争力进一步衰退,使得全年工业生产大幅度滑坡,并呈加速衰退态势。岛内工业生产第一季负增长4.0%,其中制造业负增长4.8%,制造业中又以轻工业衰退最为严重;第二季负增长升高至8.3%,其中制造业为-9.2%;第三季工业负增长率更达10.9%,其中制造业为-11.9%。1-10月,工业生产负增长率为7.8%,其中制造业为-8.6%。

  就制造业各产业看,则2001年前3季按信息电子、金融机械、化学、民生工业四大类划分,金属工业衰退13.2%,衰幅最大;信息电子产业衰退11.8%居次;民生工业衰退7.9%;只有化学工业维持0.7%的增长。2001年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半导体产业产值估计将大幅衰退26.4%,这是半导体产业在台湾崛起以来的首次最大幅度衰退。而台湾信息硬件产业产值估计将衰退9.2%,产值预估为426.86亿美元。

  4.股汇市巨幅振荡,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

  台湾股市在2000年2月曾一度达到上万点,但民进党执政后即开始持续大幅下跌,2001年继续保持下挫势头,连续跌破5000点、4000点,并在“9.11事件”后一度跌破3500点,创下近10年来新低。从2000年5月到2001年8月,台湾股市总市值缩水4.6兆新台币。2001年年底,在各项因素影响下股市出现恢复性反弹,交易迭暴巨量,但仍基本在5000点5500点之间,进一步上升泛力。汇市也出现巨幅波动,新台币对美元汇率由2000年5月份的1美元兑30.813元新台币,贬值至2001年8月份的1美元兑34.554元新台币,2001年年底随着日元大贬,台币汇率再次重挫,1美元兑新台币突破35元大关。房地产市场也雪上加霜,据2001年6月份台“内政部”完成的地价评议,与上年相较公告土地现值,总计全岛平均下调4.93%,这是自1977年岛内都市与非都市土地全面实施平均地权以来,首度出现跌幅。

  5.银行经营体质恶化,坏帐率空前提高

  按照官方统计,岛内全体银行的逾放比例在90年代初尚不超过1%,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迅速攀升至4.36%。自2000年台湾经济开始恶化后,岛内银行的逾放比加速上升,2001年9月底更高达7.79%,如果把三个月以上末正常缴息、未正常还本的放款列为逾放,台湾银行的逾放比率高达11.57%。从逾放金额看,更是由2000年底的7,735亿元新台币,上升至9月底的11,201亿元新台币,如果再加应予观察放款额,9月底的逾放金额更高达18,571亿元新台币。美国权威信用评等公司穆迪以及所罗门美邦证券等估计,台湾银行实际呆坏帐率应高于15%,总呆坏帐金额可能高达600亿美元,占GDP的20%。

  6.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公债发行量迅速上升

  经济恶化对台当局本已困窘的财政产生了进一步冲击。一方面,台赋税收入持续下降,2001年1-7月实征数较上年同期减少62.%,其中关税收入减少10.2%。另一方面,台当局财政支出则进一步增加,2001年前7个月岛内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累计为10518亿元新台币,支出累计为12954亿元新台币,赤字为2,436亿元新台币;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收入6906亿元新台币,支出8504亿元新台币,累计赤字1598亿元新台币。为弥补赤字,台当局不得不大幅增加公债发行额,2001年前7月台“中央政府”公债发行余额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32.9%,公债发行余额占岁出比例由2001年1月份的65.4%上升至7月份的83.4%,占GNP比例亦相应由9.9%上升至11.1%。台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对台当局采取扩张性公共支出以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形成直接制约。

  总体看,2001年台湾经济衰退幅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均为战后以来所仅见,并对岛内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与影响。岛内失业率在90年代从未超过3%,但从2000年下半年起迅速升高,到2001年9月份已上升至5.33%的历史最高点。

  二、台湾经济大幅衰退的原因分析

  台湾经济这次空前恶化,是多数人所未曾预料的。如果仅仅从台湾产业面观察,台湾在许多领域仍有竞争优势。在以前国际不景气时期,台湾虽受冲击,但总体表现一直相对优于东亚各主要经济体,而这次却正好相反。今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不仅远落后于全球及东亚地区的平均水平,在亚洲“四小龙”中也很可能忝列末尾,成为东亚各经济体中表现最差者。台湾经济出现如此大幅滑坡,其原因究竟在那里呢?

  1.政治因素是导致台湾经济恶化的直接原因

  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台湾经济增长率加速下滑,主要来自岛内需求的下降。而岛内需求下降则主要来源于民间消费疲弱与民间投资大幅的衰退。尤其后者的衰退,与岛内所谓“政党轮替”后的政局剧烈动荡及两岸关系僵局有着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局动荡加速股市下挫,民间财富急剧缩水;加上产业大量外移和失业率迅速上升,直接导致了民间消费日益疲弱。岛内民众基于对前途信心不足,大量紧缩消费开支,不仅在奢侈性支出方面大量减少,也波及一般性日常消费,台当局估计2001年民间消费的食品消费增长率将由4.1%降至2.8%,非食品消费由上年的5.2%降至1.3%。

  第二,两岸关系的僵持与紧张状态,增加了岛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民进党上台后,其浓厚的“台独”色彩及在两岸关系上的一系列政策,加剧两岸关系的不稳定与紧张状态,对岛内经济发展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两岸关系紧张以及对台湾前途没有确定感,直接影响了外资及岛内工商界在岛内进行长期重大投资的信心,台湾产业掀起新一股产业外移潮,赴大陆投资猛增;而岛内投资则持续下降。

  第三,在政局动荡、“朝野”对抗日趋激烈形势下,台当局拿不出有效的振兴经济对策与方案。民进党施政能力的严重不足及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施政政策,以及民进党上台后改变了过去根深蒂固的传统政商关系,严重打击了工商界信心。台当局推出的所谓“8100,台湾启动”方案,即指望以巨额公共投资带动内需举措,又受到在野党强力杯葛,不仅“立法院”对追加预算案的通过一再拖延,而且预算总额也大大被删减,进度严重落后,使其以公共投资短期刺激内需的企图落空。

  岛内政局动荡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归根结底来自对民众与岛内工商界信心的严重挫伤。民进党执政以来的多次民调均显示,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对经济前景充满悲观,对台当局的施政措施缺乏信心。岛内舆论指出,民间信心不足已成为目前台湾经济的最大症结所在,而信心不足来自对台当局施政能力的疑虑及对前途的不确定感,“拚经济首须重振公众信心”。

  2.国际经济景气下滑是催化台湾经济恶化的重要因素

  台湾经济的空前恶化,与美国经济走缓、国际经济景气低迷也有着密切关系。今年以来,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均不同程度地进入经济衰退或增幅大大减缓,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还是第一次。尤其“9.11事件”后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大大推迟。2001年12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经济预测显示,2001年及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均为2.4%,大大低于去年的4.7%。这将是自1993年以来世界经济的最低增幅。今年资本主义的三大中心同时处于经济衰退之中,这是战后以来经济发展所仅见。

  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对于出口导向的台湾经济而言自然会产生重要影响。台湾出口的大幅下挫,即是直接受美国景气趋缓的影响。信息电子产品是台湾出口的主力,电子、信息及通信产品三项占总出口的比重目前占三分之一强,且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高达4成左右,美国市场需求疲弱对台湾出口产生了重大冲击。2001年1–7月,台湾出口值较上年减少13.7%,其中电子产品衰退17.8%、信息与通信产品减少16.4%,衰退幅度高于整个出口下降幅度。除对祖国大陆外,台湾对其它国家和地区贸易也出现大幅下降局面。同时,自去年以来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的不断跌落,对岛内股市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3.“泡沫经济”破灭加剧了金融体质恶化

  实际上,无论是国际经济走衰还是内部政局动荡对台湾经济的冲击,都是一种短期行为。此次台湾经济恶化速度如此之快,涉及范围如此之广,特别是金融体质的空前恶化,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其中台湾经济本身存在的严重“泡沫经济”现象加速破灭,就是导致金融面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泡沫经济”,是因为总体经济的市场机能失灵,导致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这种虚拟的资产价格膨胀,由于缺乏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容易暴起暴落,破坏资金市场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使金融产生震荡。80年代中后期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台湾先后发生了二次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均给当时的台湾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第一次“泡沫经济”造成了当时传统产业的大量外移及房地产市场的一獗不振;第二次“泡沫经济”则直接引发了岛内本土型金融危机的暴发。由于二次“泡沫经济”的发生期间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台当局并非采取进行全面改革,而是以干预汇市、护盘股市、延长企业债务进行“纾困”等方式进行掩盖,失去了一次对经济积弊进行彻底改革的机会,并累积下更大的弊端。

  在亚洲金融风暴后,由于亚太经济复苏、美国经济强势增长的带动下台湾经济景气逐步恢复,股市泡沫又起,尤其股市中电子股在外资炒作下更出现飙升,当时的执政当局为了选举,也大力营造股市繁荣景象,股价指数在2000年2月再次升至万点以上。这次股市泡沫,却受到内外环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击,泡沫破灭之快远高于前二次,虽然台当局强力护盘,但已无济于事。这次股市泡沫对台湾经济尤其是金融体质造成的冲击,远远高于前二次。由于股市大跌,企业财务危机更形严重。根据岛内权威投信机构中华信评公司在2001年4月份的评估,台湾大部分上市公司均出现债务恶化趋向,全年可能违约的公司债金额可能将达约一百五十亿元新台币,金融机构可能因此会增加一千多亿元的不良资产或坏帐,恶化情形大大超过亚洲金融风暴时期。岛内高层财经官员不得不承认,“台湾已经不用争议会不会有金融风暴,实际上已经身处金融风暴中”。

  4.经济转型与结构性失衡,是台湾经济全面恶化的深层原因

  此次台湾经济的空前恶化,实际上是在内外因素激发下,台湾面临新一次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内在结构性矛盾的总暴发。

  战后以来,台湾经济先后实现了三次重大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是50年代由殖民经济形态转变为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台湾由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二次转型是六七十年代,台湾成功实施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代。第三次是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台湾通过“自由化、国际化”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以及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产业升级政策,使台湾经济体制由威权干预体制转变为市场导向为主的自由经济体制,在产业方面也由国际劳力密集型产业加工出口基地转变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出口基地之一,台湾产业结构在9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特征。

  第三次转型,可说是台湾战后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分水领,但这次转型并不彻底,留下许多结构性矛盾。

  第一、经济发展体制仍存在许多弊端,造成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不断失灵。在经济体制方面,台当局在经济自由化、国际化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经济自由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但当局仍保有强烈的干预手段,在产业政策、金融资本市场政策尤其是对大陆经贸政策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政商关系或金权现象严重,从而严重扭曲了岛内经济资源的配置效果,形成长期的结构性矛盾。“泡沫经济”的一再发生便是突出一例。

  第二、宏观产业结构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八十年代中后期台湾实施经济自由化及产业升级的结果,是以金融、保险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膨胀,第二产业中信息电子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第三产业所占份额由1986年的47.3%迅速提高到2000年的65.5%;第二产业份额则相应由47.1%下降至32.4%。仅仅从产业结构看,台湾已出现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特征,是经济进步的表现。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台湾这此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过快,大大超过美、日、德等国家在相同发展阶段经历的变动速度;台湾目前的产业结构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发达经济的水平,但其人均GDP只及这些的国家的一半左右。显然,台湾产业结构有超前发展之嫌,并隐留下结构性矛盾。这些结构矛盾表现在:

  其一,第三产业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后,面临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张问题。占GDP比重达三分之二的第三产业已成带动台湾经济增长的主引掣,若仍以狭小的台湾内需市场为导向,长久势必扩张乏力,须寻求外需发展空间。台当局在90年代中期曾提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便是指望以大陆为主要市场腹地,带动岛内金融、交通等服务业的进一步扩张,但“戒急用忍”政策便使之无疾而终,民进党上台后更是彻底放弃。第三产业的发展只能继续以岛内市场为需求动力,从而发生第三产业过度膨胀与岛内需求市场狭小之间的矛盾,岛内金融业竞争的空前激烈以及由此引起的银行经营体质恶化便是其结果。

  其二,第二产业过度集中于信息电子产业。八十年代中后期台湾的产业升级策略,包括发展高科技产业及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二个层次,但由于台当局的政策资源更主要集中于高科技产业,结果是前者迅速崛起,后者则迅速衰落,使台湾工业结构过度集中于电子信息产业。从1991年到2000年,按照四大类产业划分,台湾信息电子工业生产指数增长2.9倍,金融机械工业增长43%,化学工业增长41.3%,而同期民生工业则衰退13.4%,台湾制造业产业结构加速向信息电子产业集中。而高科技产业又结构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及信息产业方面。台湾出口也更集中于信息电子产业,其出口比重大大高于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这次国际景气衰退,尤以IT产业市场衰退最为严重,台湾自然首当其冲。

  第三,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新的挑战。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以信息、半导体为代表的台湾高科技产业运用当时国际IT产业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获得迅速发展,并很快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台湾工业发展的龙头。但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并未摆脱台湾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即以代工生产(OEM)和代工设计(ODM)为主要生产模式,并形成上、中、下游制造的整合与群聚效应。这种模式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大量移出IT产业的制造环节时期,充分显示了其国际竞争优势。

  但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高科技产业分工模式开始出现重大变化。低价电脑的兴起,使国际跨国企业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纷纷采取全球运筹发展模式,即为降低管理、生产与销售成本,实行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除保留上游的研发与标准制定外,加速将中下游的生产与销售环节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而且更讲究产销环节的时间与成本控制,即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减少库存与流通成本。这种重大变化,大大影响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态势。IT产业的国际分工链条迅速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在亚太地区,祖国大陆及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从事制造的重要一环。

  在这种情形下,台湾在IT产业方面的传统制造优势面临极大挑战。一方面,台湾信息硬件产业在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步入成熟期,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国际比较利益优势日益下降,面临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国际跨国公司对新兴市场特别是祖国大陆市场的开拓,要求其岛内的产品供应商就近生产以降低成本。因此,自90年代中期后台湾高科技产业特别是电脑硬件产业开始向祖国大陆加速转移,到1999年台湾信息硬件产业产值的海外生产部分已占其总产值的47.3%,其中在祖国大陆生产产值占33.0%。岛内信息硬件产业产值则从1997年开始增幅减缓,1997年为12%,1998年仅1%,1999年增长9.36%,这种增长速度与90年代前半期高达2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相比,已大幅下降。与信息硬件产业相类似,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也面临产业外移问题。

  由于国际产业分工态势的迅速变化,台湾高科技产业正面临着传统制造优势不断下滑的挑战,今后加快向海外尤其是祖国大陆的转移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台湾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利用近二十年时间创造的在高科技产业方面的比较利益优势,又一次面临转型升级的严重压力。而这个转型升级期,又正逢岛内外一系不利因素的严重冲击。从国际分工趋势看,台湾高科技产业应选择价值链条中上端的创新研发与下端的服务,但这个选择须以与祖国大陆的制造优势相结合,通过建立两岸间有效的产业分工体系才可能实现。但两岸政治关系的紧张与僵持,以及台当局的“戒急用忍”政策,使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失去了方向,拖延了时机。在内外因素夹攻下,台湾高科技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决非偶然。

  三、展望与影响

  2001年以来台湾经济出现的空前恶化形势,已对岛内经济形成较大的伤害。由于影响未来岛内经济复苏的原因,即有短期的内外部因素,也有长期性的结构性因素,因此2002年台湾经济仍难以乐观,将在低增长期徘徊。

  从影响2002年台湾的外部因素看,一般认为国际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从下半年开始有望出现缓慢复苏,因此对台湾出口较为有利;同时,海峡两岸加入WTO,将加快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速度,对岛内经济也十分有利。因此,2002年台湾对外出口不致再象2001年那样大幅衰退,但出现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也不大,有可能保持较低速度的个位数增长。

  从内部因素看,年底岛内的一些数据显示,台湾经济有走出经济最底谷,进行缓慢复苏的迹象,股市有所回升、景气信号有微幅上扬、失业率升高速度放缓,等等。虽然以这些指标推论台湾经济将走出底谷为时尚早,但基本上影响2002年的各项岛内经济因素不会比2001年再差了。

  但是,由于影响台湾经济的长期结构性因素并未消除,而且一些负面的关键非经济因素仍构成很大障碍,台湾经济短期内实现经济快速反弹式恢复亦不可能。尤其“大选”后民进党虽在“立法院”席位大增,来自在野势力的杯葛力量相对减弱,但若民进党仍以政治优先、再掀“修宪”等政坛风波,则岛内政局动荡仍将不可避免,从而严重影响台湾经济复苏。而两岸关系的僵局,只要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就不可能被打破,这将成为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阴影。从经济因素看,未来日元走向对台湾经济能否尽快复苏也很关键,如果日元进一步大幅贬值,造成台币追随,会造成岛内资金加速外流,从而减缓经济复苏步伐。台当局估计2002年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2%左右,大体反应了岛内经济的基本走势。

  仅就目前的恶化状况而言,台湾经济已伤及元气,并将付出难以估算的成本。由于缺乏强力的主导性产业,即便未来国际经济出现好转,台湾经济也很难象过去那样恢复高速增长。从迹象看,台湾经济过去景气循环明显复苏情形可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可能将是长期的低增长循环周期。岛内财经官员甚至认为,如果结构性问题调整失败,台湾未来的电子产业不能掌握由美国硅谷研发——台湾负责设计与商品化——大陆生产的模式,并发展出高附加价值产业,台湾恐将被挤出世界经济舞台,步上日本十年来经济衰退的后尘。这些话如果放在在几年以前,很可能被岛内一些人士指责为“卖台”或危言耸听,但现在却成为摆在台湾面前的活生生现实。两岸经济关系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而言,其重要意义已越来越明显了。(编辑李炯)

  相关专题:关注台湾“大选”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