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注台湾“大选”专题 > 正文

民进党执政回顾:2003年台湾政局回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10:29 中国网

  2003年台湾政局主要是围绕2004年“总统”选举这一主轴展开的,泛蓝、泛绿两大阵营为争夺执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煽动民粹,将选举扭曲为“爱台与卖台”、“本土与非本土”的“统独大对决”,陈水扁大肆炒作“一边一国”、“公投”、“正名”、“制宪”等“急独”议题,在岛内掀起一波波“台独”浊浪,并成功地主导了选战议题。为扭转被动挨打局面,泛蓝阵营策略性调整两岸政策立场,在“公投立法”等议题上由保守转为开放,并主导“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为岛内“台独”势力借“公投”搞分裂提供了法律机制,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增添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危险性。

  一、蓝绿阵营各自完成内部整合,2004年“总统”选举呈一对一的激烈对决态势

  基于岛内蓝、绿分明的特殊选民结构,为避免票源分散,以国民党、亲民党为主的泛蓝阵营,以及以民进党、“台联党”为主的泛绿阵营各自加速集结、完成内部整合,使2004年“总统”呈现一对一的激烈对决态势。

  (一)泛蓝内部整合成功,“连宋配”顺利成局。为避免重蹈2000年“总统”选举时“泛蓝分裂、陈水扁得利”的覆辙,连战、宋楚瑜等泛蓝高层均深知,面对2004年“总统”选战,“合则可胜,分则必败”。因而早在2002年底台北、雄高市长选后,连、宋两人便达成“2004年共推一组候选人出马”的共识,并于2003年初不断营造合作气氛与条件。2月14日,就在外界质疑“国亲合”可能会因“谁配谁”问题难以摆平而破局之际,“连宋配”却出乎外界预料地提前成局。主要原因有:一是重新夺回执政权的巨大政治利益是促使国亲合作的最大动力;二是泛蓝基层支持者强烈要求国亲整合,给连宋以巨大压力,谁都背负不起“再次分裂泛蓝”的罪名;三是2002年底北高市长选举后,亲民党及宋楚瑜个人在泛蓝阵营的生存空间遭受严重挤压。经过一段时间的“天人交战”,为赢取“顾全大局”的美名,“争取其个人及亲民党更大的生存空间,宋楚瑜最终决定接受”连宋配“。2月12日,宋楚瑜发表了”建构台湾未来的愿景“的”万言书“,揭开了”国亲合、连宋配“的序曲。14日,连宋共同召开记者会,发布”共同书面声明“及”国亲两党政党联盟备忘录“,标志着”连宋配“正式成局。”连宋配“提前成局后,不仅提振了泛蓝军心与士气,也为接下来的选战部署赢取了宝贵时间,民调更显示连宋支持度高达50%,领先陈水扁20多个百分点,在胜算增大的情况下,一些原本动摇的地方派系、桩脚以及工商界也纷纷回流。

  (二)以李登辉、“台联党”为首的岛内独派势力加速集结,全力支持陈水扁争取连任。“连宋配”成军后,给陈水扁谋求连任带来强大的威胁,令“台独教主”李登辉产生了强烈的“外来政权即将复辟”的危机感与焦虑感。为保证攸关其历史定位的“台独”路线能够继续延续下去,李登辉不仅宣称“为延续本土政权,一定要全力支持陈水扁连任,不然本土政权就会断根”,“独派”组织更叫嚣“明年‘大选’是独立派与统一派的对决,台湾能否实现‘独立建国’的关键一役,一定要让陈水扁赢得连任”。为发动岛内“独派”团体全力帮陈水扁辅选造势,李登辉不仅于9月6日发动共10万参加的“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与民进党联手于10月25日在台湾南部举办高达20万人的“公投制宪”大游行,更于10月31纠合岛内120个“独派”团体发起成立“全台挺扁总会”,并决定于2004年2月28日举办“保卫本土政权”的百万人大游行。与此同时,为借李登辉巩固“台独”基本票源,陈水扁则打出“友李”策略,不断提出“公投制宪”等“急独”议题与李登辉相呼应。

  二、蓝绿阵营内部围绕权力分配斗争激烈,但并未酝酿成大的风暴

  蓝绿两大阵营在进行选举合作的同时,内部也围绕着权力分配及接班卡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基于胜选考量,并未浮出台面。

  (一)“国亲政党联盟”内部围绕权力卡位展开了激烈争夺,但基本得到有效化解。虽然连、宋等泛蓝高层具有高度的合作诚意,但两党基层干部却为维护各自政党利益,在有关权力分配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一是为抢占胜选后资源分配的有利位置,两党围绕“政党联盟”的人事分配展开了激烈争斗,最后因位子摆不平而取消设置最高决策机关——“决策委员会”,将原定的工作组扩大为类似“行政院院会”的“政党联盟委员会”,以化解“僧多粥少”的窘境。二是基于历史恩怨等诸多复杂因素,国民党部分本土派人士一直存有“拒宋”情结,不仅对“连宋配”有所不满,更对宋的强势作风有所疑虑,尤其是民进党不断在南台湾散布“宋强连弱”的耳语,更使他们担忧“连战当选后将被宋楚瑜主导”,并公开释出“副手只是备位,要谨守伦理,不应有声音”的讯息。为化解他们的疑虑、营造两党团结合作的气氛,宋楚瑜则以“处处尊连”的具体行动调整身段,努力学习扮演“副手”角色,并获得国民党上下的认同,有利于化解“反宋”情绪。国民党本土派人马指标性人物、“立法院长”王金平即指出,“宋作为副手表现得恰如其分,身段调整得很柔软”。此外,对于媒体大肆宣传台北市长马英九、桃园县长朱立伦、台中市长胡志强等外省籍菁英的政绩与能力也引来国民党内部分本土派人马的强烈反弹,宣称“马立强”外省色彩太浓,不利于争取南部选民的支持,并不断拉抬王金平在党内的地位,但相互间的矛盾并未浮出台面。

  (二)民进党内围绕陈水扁副手引发的权力接班问题展开了一系列争斗,但未酿成大的风暴。“连宋配”成局后,为与这一老面孔的搭档相区隔,陈水扁一直意图从党外寻找一个既可让选民耳目一新、拓展中间选票,又可避免引发党内接班权力斗争的副手人选,但由于具有分量的党外人士意愿低落,陈水扁最后不得不将目光转回党内。以“新潮流”为首的党内主流意见认为副手应具“加分”作用,并力拱基层实力雄厚、爆发力强、目前党内人气直逼陈水扁的台北县长苏贞昌出马。但党内也有一部分人士力挺吕秀莲,认为维持现有的“陈吕配”虽不能起到加分作用,但也不会减分,是最“稳定”的组合。经过多方权衡,陈水扁最终决定“一动不如一静”,并于10月7、8两日,先后两度在不同场释出“希望明年3月20日再次支持陈水扁、吕秀莲”的风向球,虽然引起党内多数人士的强烈反弹,痛骂“陈吕配”是最糟糕的搭配,即使“含泪辅选”也赢不了,29位跨派系新生代“立委”甚至共同函请陈水扁慎选副手,但陈仍于12月11日正式宣布吕秀莲“副手”搭档。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虽然党内外各项民调均显示苏贞昌是“最具加分作用”的副手人选,但苏一旦成为“副手”,将抢占2008年“陈水扁接班人”的有利位置,有可能提前引爆党内各派系及重量级实力派人物之间的权力接班卡位战。二是不管陈水扁连任与否,人气不断上涨、个性强势的苏若借“副手”角色进一步拉抬个人声势,将对陈个人在党内的“霸主”地位产生强大威胁。三是权力欲旺盛的吕秀莲为了争取与陈水扁再次搭档,年初以来动作频频,不断释放各种讯息逼陈表态,令陈不得不顾虑“陈吕不配”的政治后果。“陈吕配”虽然在民调上是最不具加分作用的老组合,但既不会破坏党内权力生态的平衡,也不会对选情产生任何冲击,是变数最小的组合。

  三、陈水扁迅速向“激进台独”迈进,与李登辉、“台联党”联手在岛内掀起一波波“台独”浊浪

  鉴于在2002年底台北市长选举中因中间选民大幅流失而惨败的教训,陈水扁一度将如何稳定两岸关系、争取中间选民定为寻求连任的主要目标。陈水扁不仅在2月中旬宣称,未来15个月会尽一切努力维持台海的和平稳定,台湾不会有任何突兀的意外之举,将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全力“拼经济、大改革”,更在李登辉于3月15公开叫嚣“改名台湾国、制定新宪法”时保持低调,多次强调“中华民国”字眼。但是4月底岛内SARS疫情迅速蔓延引起民众强烈反弹后,为转移矛盾焦点、制造新议题,陈水扁便一改年初向“新中间路线”迈进的假象,借5月20日台挤入WHO受挫之机,刻意升高两岸对抗、激化岛内统独矛盾。

  (一)恶意煽动岛内民粹。陈水扁不仅将岛内SARS疫情扩大的责任归咎于大陆,宣称要将SARS正名为“中国急性肺言”,更使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肆意谩骂我“隐瞒疫情”、“漠视人权”;并借闯关WHO受挫、WTO秘书处要台更改驻该机构名称、官衔,吕秀莲参观美波音公司未果等一切机会与场合,塑造在国际上被大陆无情打压的“悲情形象”,以煽动岛内民众的“反中仇共”情绪。与此同时,陈还将他个人的连任与否与台湾的未来直接挂钩,叫嚣2004年“总统”是台湾人民拼中国共产党的“圣战”,台湾人民应以选票支持他当选,来表达对中共的抗议等等。

  (二)大肆炒作“急独”议题。为激化岛内统独矛盾,陈水扁不断抛出“一边一国”、“公投”、“正名”、“制宪”等一系列“急独”主张,并将之扭曲为岛内的“主流民意”。陈不仅宣称,民进党对两岸关系的立场非常清楚,就是“一边一国”,这一基本立场绝无退让空间,大陆不要幻想台湾会放弃根本坚持;还称明年“3.20”要用“公投改写历史”,“‘总统’可以不当,‘公投’一定要搞”,更于9月28日借出席民进党党庆之机狂妄叫嚣,“2006年将以‘公民投票’的方式与2300万台湾人民共同催生台湾新‘宪法’”,将“公投”拉高到“制宪”层次。以国亲版本为主的“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后,陈水扁又宣称“台湾遭受中共的武力威胁是现在进行式”,为捍卫国家“主权”,明年3月20日一定举办“防御性公投”。

  (三)举行声势浩大的“台独”大游行,以凝聚基本支持者的向心力。9月6日,由“台联党”等岛内百余个“独派”团体组成的“511正名运动联盟”纠集了近10万人参加“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成为“台独”势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会。召集人李登辉声称“‘中华民国’其实根本不存在,台湾只是暂时将‘国家’的名字借给‘中华民国’”,陈水扁则称,“若不因‘总统’身分,一定会参加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10月25日,民进党、“台联党”等“独派”团体联手在高雄市举行“全民‘公投’、催生‘新宪’”大游行,共号召20万人左右参加,这是民进党执政后首度进行的大规模群众动员。陈水扁在会上宣称,台湾要成为一个正常、完整、伟大的“国家”,需要一部合身、合用的“新宪法”,2300万人民要透过“公投”方式,2006年共同催生“新宪法”。正式提出了2004年完成“公投”,2006年完成“制宪”、2008年实现“独立建国”的“台独时间表”。

  四、为扭转被动局,抢攻本土票源,泛蓝阵营策略性调整两岸政策,“反独”立场有所松动

  非典疫情爆发前,泛蓝一直意图通过主打“两岸稳定牌”直攻陈水扁无能处理两岸僵局的“罩门”,多次宣称将“九二共识”、“一中屋顶”架构下推动两岸良性发展。但非典疫情爆发后,泛绿阵营通过大肆操弄统独矛盾,不仅成功地主导了选战议题、拉抬了自身竞选声势,更严重压缩了连宋的竞选空间,给泛蓝以极大压力。为扭转被动局面,与泛绿抢夺选战议题的主导权,泛蓝在开始调整两岸政策立场。

  (一)在“公投立法”问题上由反对转为积极推动。泛蓝出于各种政治考虑,一向在“立法院”力阻“公投法”闯关。但当陈水扁将“公投”与“天赋人权”、“台湾民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直接挂钩后,泛蓝的反对立场则被扭曲为“反民主”、“反改革”、“卖台”。为洗涮污名、减缓压力,泛蓝内部要求不再阻挡民进党搞“公投”的声音高涨,并以“不阻挡、不反对、不负责”的态度,支持在7月初的“立法院临时会”中优先处理民进党“立委”蔡同荣所提的包含统独议题的“公投法草案”,最后因朝野协商破裂而留待11月继续审理。之后,国亲便积极研拟自己的“公投法版本”,在坚持“反对改变‘中华民国’现状”的底线下,对“公投”议题基本持开放立场。11月27日,在“立法院”审议“公投法”时,国亲凭借人数优势,最终主导以国亲版本为主的“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

  (二)抛出“新宪”三部曲。国亲一向主张“修宪”并不能带来长治久安,关键在于形成“遵守宪法”的宪政惯例,因而对“修宪”持保守立场。陈水扁于9月28日抛出“催生新宪”议题之初,泛蓝基本持消极反对立场,但当陈不断夸大目前“宪政体制”中存有的弊端,并将“新宪”与“宪政改革”挂钩后,骗取了部分希望改革的中间选民的支持,使泛蓝陷入在重大政策上毫无自己主见的被动局面,不得不对“新宪”议题有所回应。11月15日,连战在大型造势晚会上一改保守态度,大胆提出“新宪三部曲”及“十大原则”,主张透过“修宪”程序,在2004年2月前提出“新宪”版本,2004年中在“立院”推动“公投入宪”,2005年初由人民“公投”完成。

  (三)调整有关台湾定位与前途的论述。为遏制泛蓝声势,陈水扁不断借宋楚瑜等泛蓝菁英的外省籍背景大做文章,处心积虑地利用、制造一切机会将泛蓝污为“卖台集团”、“中共同路人”,并直接将“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与“一个中国原则”、“吞并台湾”挂钩,给泛蓝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与压力。为洗涮“卖台”罪名、减少对手做文章的机会,泛蓝开始调整有关台湾定位与前途的论述,不仅避谈“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明确指出“一个中国原则就是‘中华民国’”,这是一切的前提与基础,还提出“不排除‘台独’成为台湾人民未来的选项”。12月16日,连战明确将两岸政策立场定调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主权独立国家,简化双方为‘一边一国’没什么问题”;国亲“主张维持两岸现状、反对‘急独’急统,对两岸未来走向没有任何时间表、也不排除任何选项,留给下一代解决”。

  泛蓝在两岸政策立场上的一系列转变主要是基于选举考量,意图在于:一是摘除“反民主、反改革、卖台”的帽子,消除本土选民对连宋“卖台”的疑虑。二是扭转在统独议题被动挨打的局面。三是在陈水扁迅速向“激进台独”路线迈进,尤其是美国强烈反对陈水扁“任何片面改变台湾现状的言行”之机,形塑泛蓝“温和本土派”形象,抢攻本土票源。四是清理统独议题战场,另辟经济民生战场,连战指出“不在‘公投’、‘新宪’上逼平陈水扁,我们就没有机会推销经济民生议题”,泛蓝在两岸政策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就是避免与泛绿在统独议题上无休止的纠缠下去,让选战回归民众关切的民生与经济议题。

  五、“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为岛内分裂势力“拒统谋独”提供了法律武器

  长期以来,民进党等“台独”势力不断叫嚣“要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台湾前途”,并在“立法院”频频抛出“公投法草案”,意图以此作为“拒统谋独”的重要手段和“最后武器”。陈水扁上台之初,基于稳固“少数政权”的需要,不急于处理牵涉统独争议的“公投立法”问题。但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叫嚣“要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后,岛内“急独”势力便不断在“立法院”鼓噪“公投立法”,但在占“立法院”多数的泛蓝阵营的反对下均无功而返。为拉抬低迷选情,陈水扁借台挤入WHO受挫之机抛出“公投”议题后,更于6月30日推出党版“公民投票法草案”。而泛蓝为洗涮“反改革、反民主、卖台”的污名,并防堵民进党当局利用不具法律效率的咨询性“公投”操弄民粹,也转而积极推动“公投立法”。

  11月27日,“立法院”三读通过以国亲版本为主的“公民投票法”,其主要内容有:1、关于“公投”的适用范围:规定“全国性公民投票”范围包括法律之复决、立法原则之创制、重大政策之创制或复决、“宪法修正案”之复决。其中一方面明确排除了“公投制宪”,另一方面也排除了带有明确“更改国旗、国歌、国号、领土”等涉及“国家主权”议题的条款,将之纳入高门槛的“修宪”程序。2、关于发动权:规定只有人民、“国会”有“公投”发动权,明定除依“公投法”规定外,行政机关不得借由任何形式,对各项议题办理或委托办理“公投”,行政机关也不得动用任何经费及调用各级政府职员,完全封杀了行政部门办理“谘询性公投”的空间。4、关于“防御性公投”:“公投法”第十七条规定,“当国家遭受外力威胁,致国家主权有改变之虞,总统得经行政院院会之议决,就攸关国家安全事项,交付公民投票”,此一条文赋予“总统在国家主权受侵犯时直接提出并交付公投的权力”。4、关于审核权及办理程序:明定依“立法院”各政党比例组成的“公投审议委员会”,掌有“公投”提案、“公投”事项认定的审核权:“行政院”是“公投”事务主管机关,“中选会”仅综理选务,应于“公投”案公告成立后一个月起至半年内举行‘公投’,并得与“总统大选”等“全国”性选举同日合办。

  “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后,增添了两岸关系的不确性与危险性,将给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带来重大隐患。一是“公投自决”一直是民进党等岛内“台独”分裂势力“拒统求独”的重要工具,“公投法”为其通过“公投”搞分裂提供一个合法性机制。二是虽然现行“公投法”对“公投”的适用事项、发动机关等设置了诸多限制,但一旦“台独势力”掌控了“立法院”多数,则可发动“修法”等程序将之修正过来。三是“防御性公投”赋予“总统在国家主权受侵犯时直接提出并交付公投的权力”就是变相的“统独公投”,加之该条款并未对“防御性公投”的发动要件做具体规定,何时发动、如何发动的解释权完全操之在台当局,使之成为一颗随时可引爆两岸军事冲突的不定时炸弹。四是陈水扁近来大肆鼓噪“公投”已对民意产生了一定影响,民调显示已有50%左右的民众肯定“公投”。台当局若不断就一些纯民生性的议题举办“公投”,将强化岛内民众的自决意识,使之习惯于以“公投”的方式决定重大政策,包括“台独”。这就如美方人士所形容的,“像切香肠一样,一次切一小片”,先用来解决公共政策议题,再用来决定台湾前途或地位问题。

  六、蓝绿两大阵营为争夺执政权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2004年“总统”选举是2000年首次“政党轮替”后蓝绿两大阵营总体实力的一次大较量,选举结果将决定蓝绿今后8至20年的发展方向,双方都背负着极大的“输不起”的压力。为争夺执政权,蓝绿阵营自年初以来便展开了一系列的选举部署,在巩固基本票源、开拓中间选票、挖取对方票源以及抢夺选战议题主导权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从目前来看,双方的较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4月底非典疫情在岛内迅速漫延以前,泛蓝声势大涨,陈水扁选情低迷。

  一是泛蓝阵营因“连宋配”提前成局声势大涨,并主打经济民生议题直攻陈水扁政绩不彰的“罩门”。年初以来,泛蓝一直为“国亲合、连宋配”营造气氛、创造条件,“连宋配”在2月14日出乎外界预料地提前成局,大大提振了泛蓝的军心与士气;而泛蓝主打经济民生议题,猛攻民进党的执政缺失,也获得不少选民尤其是中壮年选民的认同。岛内民调显示,连宋支持度一直处于45-50%左右,领先陈水扁20个百分点左右。

  二是陈水扁打出“拼经济、大改革”旗号,并充分利用执政资源四处开拓中间票源。为争取中间选民的认同,陈水扁年初以来一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声势大、见效快的“拼经济”措施,以营造景气回升的假象,扭转经济施力不力的形象;另一方面则大刀阔斧地追查“新瑞都开发弊案”、“拉法叶舰军购弊案”、“国安局密账”等大案,宣称“不惜动摇国本也要追查到底”、“证据到哪办到哪,没有上限、下限”,意图在岛内造成“扫黑除弊”的声势。此外,陈水扁还充分利用执政资源在全台319个乡镇“走透透”,尤其是密集深入大台北及桃竹苗等泛蓝“票仓区”,企图通过“政策买票”四处抢桩、拨桩。上述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有效拉抬陈水扁的竞选声势,民调支持度仍维持25-30%左右,与连宋的差距约在20个百分点。

  (二)“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以前,陈水扁竞选声势缓步上涨,泛蓝声势大幅下滑,两者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追平。

  一是陈水扁主打“台独”牌有效地拉抬了竞选声势,与连宋的差距缩小。4月底岛内非典疫情迅速蔓延后,岛内民众及媒体纷纷痛批当局防疫无能,陈水扁的施政满意度也跌至33%的历史新低。基于政绩不彰、景气低迷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扭转,陈水扁便意图通过大肆炒作统独议题、升高两岸对立、激化岛内统独矛盾来煽动民粹、捞取选票。陈水扁不仅明确将2004年“总统”选举定位为“一边一国对一个中国的决战”,并不断抛出“一边一国”、“公投”、“正名”、“制宪”等一系列“急独”主张,更在9、10月相继发动两波声势浩大的“台湾正名”、“公投制宪”大游行,尤其是将11月初的“过境美国”成功操作为“造势之旅”,不仅成功地炒热了选情、主导了选战议题、凝聚了基本选民的向心力,也骗取了部分期待改革的中间选民的共鸣,有效地拉抬自身竞选声势。陈的民调支持度不仅由30%左右缓步上升至35%左右,与连宋的差距逐步缩小,双方差距由20个百分点逐渐缩小至5个百分点以内,甚至有民调显示,陈水扁以1%左右的些微差距领先连宋。

  二是泛蓝阵营的竞选空间遭到压缩,竞选声势大幅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一为陈水扁接二连三地抛出“急独”主张、发动“台独”大游行,不仅抢占了各大媒体的主要版面,并成为政治节目热烈讨论的焦点,使泛蓝主打的经济民生议题根本无人理会,极大地压缩了泛蓝的竞选空间。二为连宋既未详细阐明达成“幸福远景”的具体方法、手段,又未提出具有号召力的政策性建议,以致既烧不起选民的热情,也无法引起媒体的反响。三为泛绿不断将泛蓝污为“卖台集团”、“中共同路人”,抹黑为“反民主、反改革”,引起部分本土选民的疑虑。四是连宋为避免选战陷入随泛绿起舞的“统独大对决”,在统独议题上一开始基本采取谨慎低调的“冷处理”方式,尤其是在“公投”、“制宪”等议题上并未提出自己的具体主张与反制措施,引起部分选民的不满。民调显示,连宋的民意支持度自5月后就有缓步下滑的趋势,11月初更是大幅下跌至40%以下,令泛蓝极为焦虑。为扭转被动局面,泛蓝决定在统独议题上反守为攻,并先后抛出“新宪三部曲”以及主导“公民投票法”在“立法院”三读通过。

  (三)“公民投票法”通过后,泛绿上升势头受挫,泛蓝下滑声势止跌,双方支持度渐趋稳定,泛蓝居小幅领先态势。

  一是在美国的强烈反对下,“防御性公投”已由陈水扁的“救命稻草”逐渐转为竞选包袱。以国亲版为主的“公民投票法”完成立法后,完全封杀了行政部门发动任何形式“公投”的空间,为抢回议题主导权、化解被动局面,维持因“公投”议题而大涨的竞选声势,陈水扁随即在“防御性公投”上大做文章,宣称将在明年“3.20”发动“防御性公投”,但却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虽然为化解美国的反对压力,陈水扁一再宣称“防御性公投”是为了“维持台湾现状”、无涉统独,并将之调整为“防卫性公投”、“和平公投”,但至今未能说服美国。岁末年初,不仅美国持续透过各种管道强烈表达反对立场,日本、欧盟等国也纷纷向台湾表达严重关切,给陈水扁以极大压力。陈水扁大选操盘手、“总统府秘书长”邱义仁坦承,如果“公投”后续的国际争议没有好好处理,原来的正数反而可能变成选举负数。民进党高层人士则称如果美国再度说出重话,或持续表态反对“公投”,将严重影响中间选民以及工商界的投票意向,“民进党可能跑掉三至五个百分点的选票”。

  二是为阻止选战回归经济民生议题战场,民进党大力追讨国民党产。虽然泛蓝为突出“拼经济、拼和平、救台湾”的竞选主轴,一方面策略性调整两岸政策立场,避免与对手一再在统独议题上缠斗下去,另一方面则抛出各项具体的财经政策主张,向选民推销泛蓝的经济理念。在“防卫性公投”议题已陷入“办与不办”都可能输的“两输局面”的窘境下,为防堵泛蓝将选战主轴扭转至其所不擅长的经济议题战场,民进党于是锁定国民党的党产问题穷追猛打,以替代原先炒热的“公投”议题。民进党不仅策动“行政院”全方位清查国民党党产,还推出多波痛批国民党党产的广告,“台联党”更表示将发动“万人追讨国民党党产运动”,以唤起民众对国民党当年非法取得党产及“党库通国库”的记忆,影响他们对泛蓝的观感。此外,泛绿还锁定连战的私人财产进行攻击,意图制造另一个“兴票案”,以给连宋以致命的一击。为化被动为主动,降低“党产案”对选情的冲击,泛蓝阵营也成立了“党产专案小组”研拟因应方案,泛蓝不但主动公布党产的流向以及连战个人的财产资料,还主动归还一些取得过程有争议的党产,并宣称只要发现任何党产取得过程不当,该归还的就归还。

  虽然泛蓝采取了主动因应的策略,但由于国民党下台三年多来在处理党产问题上一直未见突破性的进展,也未取得选民的认同,民进党持续追打党产问题确实对连宋的选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据国民党内部民调显示,民进党启动党产攻势之初,连宋的民调支持度确实下滑1-2个百分点,如果党产议题持续到明年选前都无法结束,可能影响中间选民的投票意愿。同时,国民党高层人士也指出,党产问题是一个打了十几年的老议题,不会再有致命一击的惊人发现,对泛蓝整体选情并不会产生太大的伤害。

  在这一阶段,由于陈水扁在“防卫性公投”议题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而泛蓝则被泛绿困在党产以及连战个人的财产问题上难以抽身,岛内民调显示蓝绿双方的选情并未出现太大的变化,泛蓝仍稳定维持在40%左右,泛绿则在35%左右徘徊,双方的差距也维持在5个百分点左右。

  展望2004年,不论“总统”选举结果谁上谁下,都将导致岛内政治生态的重新洗牌,双方阵营内部也将进行新一轮的分化与重组。(编辑李炯)

  相关专题:关注台湾“大选”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