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注台湾“大选”专题 > 正文

民进党执政回顾:2003年两岸经贸关系回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10:37 中国网

  2003年,两岸经贸关系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两岸贸易大幅增长,台商投资出现结构性调整,金融服务业领域合作加快,但两岸“三通”或直航未有大的突破。2004年,在国际经济趋于景气与大陆经济保持较高增长的背景下,两岸贸易有望维持较高增长,台商会继续扩大在大陆投资布局,经贸合作领域会进一步扩大。

  一、两岸贸易格局发生重要变化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2003年是两岸入世后的第二年,在两岸市场相互有所开放的背景下,两岸贸易呈现十多年来少见的高增长,并出现一些指标性的变化。

  一是两岸贸易总额有望突破500亿美元,超过台美贸易总额。依大陆海关统计,2003年1-10月,海峡两岸贸易总额为466.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4%,其中大陆对台出口70.4亿美元,从台进口359.9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3.5%与28.7%;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为325.6亿美元。据台湾“经济部”统计,2003年1-10月,两岸贸易总额为37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2%;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284亿美元,从大陆进口总额为8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8%与35.3%,均是多年来少见的高增长。

  全年两岸贸易总额有望首次突破500亿美元,接近或超过台美贸易总额,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不过,韩国与大陆的贸易发展更为迅速,1-9月贸易总额达到442.8亿美元,增长43.1%,均已超过两岸贸易总量与增长速度,使得台湾从大陆的第4大贸易伙伴降为第五大。

  值得注意的是,年底前,台当局宣布今后将台港贸易纳入两岸贸易之内,使得两岸贸易额迅速扩大。依台湾最新统计,2003年,台湾与大陆及香港的贸易总额达624.7亿美元,其中对大陆及香港的出口额为497.9亿美元,进口为126.8亿美元,对大陆及香港贸易顺差为371.1亿美元。

  二是台湾对大陆出口市场依存度进一步提高。2003年1-10月,台湾对大陆出口额占台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上年的22.2%上升到24.4%,增加2.2个百分点。其中,10月,台湾对大陆出口额首度追上美国。全年,台湾对大陆、香港出口额占台湾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2%上升为34.5%,增加2.5个百分点。大陆对台湾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度超过70%,若无对大陆的出口,台湾经济增长将下调约2个百分点。

  三是台湾与大陆的贸易发展正受到来自韩国等地的挑战。不论是台湾统计或大陆统计,台湾对大陆出口速度慢于日本、韩国与欧洲等对大陆出口增长速度,即台湾对大陆出口增长速度均未超过30%,而韩国、日本与欧洲对大陆口增长速度均在40%以上。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虽较高,其地位正受到韩国的挑战。2003年1-9月,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为11.7%,次于日本的18%,居第二位,韩国产品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已上升到10.2%,预计2004年韩国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可能超过台湾。

  四是两岸贸易的产品结构正在发生变化。2003年,台湾从大陆进口主力产品农工原料比例在下降,而啤酒、玩具、家具、笔记本电脑等工业制成品进口迅速上升,已跃居台湾进口市场的第一位。不过,台湾从大陆进口的金额占台湾进口市场的比例仍偏低,2003年1-9月只有8.4%,远低于日本的19.3%,韩国的12.1%与美国的11.7%。台湾对大陆出口仍以半成品及零部件为主,但机电产品与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二、台商对大陆投资结构持续调整

  2003年,尽管受到SARS疫情与两岸关系不佳的影响,但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依台湾“投审会”统计,2003年1-10月,台湾批准对大陆投资项目1478件,批准投资金额35.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0.2%与17.5%。不过,依大陆统计,2003年1-10月,除协议台资金额为66.6亿美元及较上年同期增长21.6%外,大陆批准台资项目为3664个,实际投资额为27.7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8.5%与10%,这与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下半年大陆电力供应紧张及整个外商投资普遍下降密切相关。

  不过,2003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一些新的现象与特点。

  一是台商投资在大陆吸引境外投资中的地位下降。前10个月,台资占大陆实际吸引境外投资金额的比重降为6.4%,在大陆吸收境外投资中的排名从第5位降至第6位。

  二是台商投资的产业领域扩大,产业集中度在降低。前10个月,台商投资前五位的行业为电子电器产品制造业(占27.3%)、基本金属制造业(占9.9%)、化学制品制造业(占7.8%)、精密器机械制造业(占6.21%)与非金属制造业(占6.16%),合计占投资总额的57.3%,较上年近77%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且单一产业投资超过20%的只有电子电器制造业。塑胶制品与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投资已被挤出前五名。尤其是台商对外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向大陆集中。据台湾“经济部”于2003年5月进行的调查,台商对外制造业投资中,其中对大陆投资占了77.7%,显示大陆逐渐成为台湾制造业的加工中心。

  三是台商投资地区仍以“长三角”与“珠三角”为主,但一些内陆省份投资增长快速。依台统计,江苏(上海)、广东与浙江排名台商投资的前三位,分别占投资总额的64.4%、27.4%与7.9%,合计占了81.8%。不过,台商对江西省的投资再创新高,江西省全年批准台商投资金额7.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7%,连续两年创新高。另外,台商也加快了在四川与东北等地的投资。

  四是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一些新的热点。2003年以来,商业、物流、水泥建材、新兴科技、医疗与教育等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台湾许多企业积极发展在大陆的物流业,其中包括台塑集团通过台塑汽车货运公司在香港设立的控股公司投资。台湾中钢公司与大统物流事业集团合作,计划投资10亿元新台币在南京建立两个大型的市场。水泥建材领域投资不断加码。亚洲水泥集团计划再投资1亿元人民币在江西成立南昌亚东水泥公司与南昌亚力水泥制品公司,与原投资的江西亚东水泥公司,形成在江西的上下游整合的水泥事业。在高科技产业投资逐渐转向TFT液晶监视器等领域,目前友达光电、中华映管、瀚宇彩晶、广辉电子、群创光电、奇美电子与统实光电均已展开布局与投资。尤其是台商投资加快在医疗与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与合作。统一集团以海外投资方式成立统一数码医疗公司,计划在北京、上海与广州等重点医院,合作设立癌症放疗中心与外科中心等。

  五是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迈出重要一步。台资企业国祥制冷公司首次获准在大陆发行A股,并上市,这是台资企业闽灿坤首次在B股挂牌上市10年后首次在A股上市,对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随后许多台资企业已提出或规划在大陆上市。

  三、两岸金融领域合作步伐加快

  入世后,两岸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升温,在2003年取得进一步发展。

  (一)台湾银行业加快在大陆的市场布局与合作步伐

  一是台湾银行持续争取在大陆设立办事处。到目前,台湾“财政部”已批准十家银行在大陆设立办事处,其中大陆已批准彰化银行、华南银行、合作金库银行、中信银行、世华银行、土地银行与第一银行等7家,分别为北京2家(合作金库银行与中信银行),上海3家(世华银行、土地银行与第一银行),江苏昆山1家(彰化银行),深圳1家(华南银行)。另外,大陆已批准2家台资银行,其中最早进入大陆的华一银行(已在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设立了总行,在浦西成立了虹桥支行,在苏州设立了办事处)目前又计划在深圳设立办事处。

  二是台湾金融机构积极布局,以多种方式争取进入大陆金融市场。台新金融控股公司于2003年9月宣布在企业金融事业部门设立“中国工作小组”,积极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台商的金融业务。台湾第一银行计划成立“大中华事业部”,与大陆银行进行策略联盟,以进入大陆金融市场。富邦金融控股公司则通过购并香港港基银行,作为进军大陆金融市场的基地。台湾建华银行与“中国国际商业银行”与大陆台资银行华一银行进行策略联盟,希望通过此一模式进入大陆金融市场。台湾工业银行年前与香港东亚、渣打银行签署“贸易金融合作备忘录”,展开两岸三地的金融业务合作。台湾金鼎证券集团与日商合作,计划创建“大中华投资银行”,开展两岸三地的金融业务。

  三是沪港台三地“上海银行”合作不断深化。过去三年多来,沪港台三地的“上海银行”、上海商业银行与上海商业储畜银行通过资源互享,进行广泛合作,取得较大成效,目前已向在沪港台资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近70亿元人民币,开往上海商业银行、上海商业储畜银行的信用证金额累计达2.1亿美元,汇款达1.1亿美元。11月,沪港台三地“上海银行”在上海召开第四届合作会议,确立在客户融资、外汇业务、住宅及商业楼宇按揭、人民币资金拆借、银行卡、网上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信息交流与观摩学习等八大重点领域展开合作。

  四是两岸银行共同参与国际金融业务合作步伐加快。2003年以来,两岸银行参与的国际银行联贷业务及为台商投资的联贷业务不断增加,其中两岸银行合作共同为台塑集团在越南的投资项目与宁波投资项目提供联合贷款,使得两岸银行业的实质性合作步伐加快。同时在9月APEC财政部长会议上,包括大陆国家发展银行、台湾合作金库银行与香港渣打银行等在内的12家亚洲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通过联贷方式向本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也是两岸金融业进入半官方性质的交流与合作阶段。

  五是大陆银行积极争取进入岛内发展。2003年10月,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案,正式开放大陆地区银行来台设立分支机构,为大陆金融机构入岛提供了机会。尽管台当局尚未正式宣布实施时间,但大陆银行积极争取在岛内设立办事处,中国人民银行已批准浦东发展银行、总部在香港的工银亚洲银行(ICBC)、福建兴业银行与深圳招商银行等4家银行提出赴台设立办事处的申请,但受限于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尚未正式登台。

  (二)台湾保险业加快登陆步伐

  台湾保险业继续规划,积极争取进入大陆保险市场。到2003年9月,大陆已批准台湾9家保险公司和1家台湾保险经纪人公司在大陆设立了12家代表处。看好大陆保险市场前景,台湾大型保险公司开始部署在大陆设立分公司,以争取保险业务。其中,国泰人寿保险公司计划投资8亿元人民币在大陆设立一家保险公司,并已获得台当局批准,目前正在寻找大陆的合作对象。新光人寿保险公司正式获台当局核准在大陆投资2457万美元设立一家子公司;富邦产险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人民币,在苏州设立子公司;台湾人寿保险公司计划入股上海东方人寿保险公司。

  另外,一些未符合大陆政策规定的台湾保险公司,则计划采取多种变通方式进入大陆保险市场。一是有意合组新的保险公司,扩大春资产规模,以达到进入大陆市场准入的条件。二是台湾一些保险公司争取以“保险代理人”名义进入大陆市场。三是台湾保险公司以大陆保险企业“增资入股”方式参与投资与合作。

  (三)台湾证券业深耕大陆市场

  台湾证券商进入大陆较早,到2003年9月,大陆共批准台湾12家证券公司在大陆设立了17个办事处或代表处,目前正在筹设的还有多家企业。设立地区主要在上海、北京、广州与深圳等地。不过,办事处不能经营业务,主要是收集信息与了解市场,为未来设立分公司,经营业务打基础。不过,在大陆布局多年的一些台湾证券公司开始通过合资或其他多种变通方式进入大陆证券市场,开展相关的证券承销、辅导上市等业务。

  (四)台湾银行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经营的两岸汇款量大幅增长。2002年6月开放两岸OBU业务后,两岸汇款大幅增加。到2003年8月,台OBU经办的两岸汇款金额达到28亿美元,较开放前增加25亿美元,增长728%;全体OBU非金融机构即一般企业存款余额达到162.4亿美元,比开放前增加48亿美元,增长41.9%。2003年12月,台湾当局取消两岸金融业务往来中要求“对大陆台商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所收受大陆台商存款余额”的限制,从而为台湾银行争取更多的台商客户创造了条件,有利其竞争力的提高。

  另外,2003年8月,台湾当局开放银行OBU经营人民币无本金远期外汇交易(NDF)与人民币汇率选择权(NDO)业务,台湾不少银行陆开办该业务。事实上,台湾企业已早在东南亚等外汇市场承做人民币的NDF与NDO业务,每天平均承做NDF业务的金额达1到2亿美元,承做NDO业务的平均每日交易量为3到4亿美元。可见,人民币已成为台湾银行与民众投资与避险工具。

  (五)台资企业汇台资金大幅增长。依台湾“证期会”统计,到2003年9月底,赴大陆投资的台湾上市上柜公司总计为671家,历年累计汇往大陆的资金为2950亿元新台币,累计汇台资金为216亿元新台币,资金汇台比重为7.3%,其中2003年1-9月,新增赴大陆投资的台湾上市上柜公司为46家,上市上柜公司汇到大陆的资金为444亿元新台币,较2002年全年的659亿元有所下降,但同期上市上柜公司从大陆汇回台湾的资金为138亿元新台币,是过去三年总合的1.8倍,占该年汇到大陆资金的比重即回流比重上升到20.9%,其中,上柜公司资金汇台比重达31.2%,远高于上市公司汇台比重的4%。

  (六)两岸货币兑换与流通逐步开放。2003年10月,台湾“立法院”修正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放宽民众携带小额人民币进出台湾,随后台“财政部”提出每次每人带入的人民币上限为6000元,有望在近期实施。该项业务因不涉及人民币清算,因此对汇率不会造成影响,但却标志着台湾当局正式规划开放人民币入境。另外,大陆也在酝酿开放福建五大城市中国银行经营台商兑换新台币与人民币业务。

  四、两岸“三通”进展平稳,“直航”进展不大

  2003年,两岸直航未有突破,但间接通航、通邮持续发展,业界积极推动相关业务的合作。

  台湾航运公司持续到大陆设立据点,为争取大陆航运市场与运输布局。到目前,台湾船舶航运公司总计在大陆设立了37个航运代表处与7家经营性机构(其中长荣集团6家,阳明海运公司1家)。两岸航运公司合作开辟地经第三地的集装箱班轮运输持续发展。到2003年10月,总计有两岸11家轮船公司、25艘方便旗船舶经营经大陆9个港口、台湾4个港口的13条国际运输航线。

  两岸“试点直航”发展平稳。依大陆统计,到2003年10月,共有大陆6家、台湾4家公司参与“试点直航”的运输,累计共运输260万个标准箱。依台湾“交通部”统计,2003年1-9月,厦门、福州与高雄“境外航运中心”的航行船次为757个航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6%;运输集装箱46.7万个标准箱,较上年同期增长11.5%。

  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的航运往来持续发展。到2003年10月,两地海上直接往来客运总计1254个航次,运送旅客21万人次;货运总计269个航次,运输货物18万吨。依金门县统计,2003年1-10月,金厦航线目前两岸各有三艘客船运输,总客船位为1507个,平均载客率为42%。其中,台湾自金门赴厦门的人数为58406人次,较上年全年的26151人次增长123%;大陆赴金门的人数为2047人,较上年全年1039人增加97%。年底前,厦门轮船总公司与台湾航空公司合作,计划开通金厦一条龙的海空联运业务,提供台湾民众经金门至厦门的中转客运,预计2004年春节正式启动,将较经过港澳节约一半的经费与5、6个小时的时间,将进一步推动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的通航通商发展。

  两岸通邮通讯呈现大幅增长趋势。依台湾统计,2003年1-9月,两岸函件往来总计1229万件,较上年同期增长10%;大陆打到台湾的电话次数计13617万次,通话时间38636万分钟,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6%与11.5%;台湾打到大陆的电话18108万次,通话时间70314万次,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9.9%与33.9%。另外,2003年1月,两岸电信企业合作,又开通了海峡两岸会议电视业务“新视通”。

  两岸空中通航与合作取得一定进展。2003年1月26日,两岸“春节包机”正式启动,台湾航空公司的民航飞机到上海接运台商,成为54年来台湾民航客机首次航行两岸,在海峡两岸空中通航方面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但民众极为关心的两岸正常的空中通航没有取得进展。

  两岸民航企业为缩短两岸经港澳的转机飞行时间,积极寻求新的合作模式。2003年7月底,台湾长荣航空公司与上海航空公司签署上海与台北经澳门的“两岸航空货运联运合作协议”,开展互换舱位与共挂班号方式的两岸航空运输货物合作。8月6日起,上海航空公司(租用载运量达100吨的波音全货机专门在澳门载运两岸间的货物)与长荣航空公司,每周各飞三班上海到澳门及台北到澳门的往返货运航班。同时,台湾复兴航空公司自2003年8月起,与大陆山东航空公司合作,提供每周2班澳门转进山东青岛的新航班,同时计划与大陆其他航空公司合作开办货运联运航班。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与大陆东方航空公司合作,在年底即12月6日开通台北—琉球—上海快速联运航班,提供每天一个航班,每周7个航班的飞行,该转机航线全程仅需4个小时,为目前两岸之间转机最近的航空服务,琉球成为继香港与澳门之后的第三个中转航线中介点。

  五、台当局大陆经贸政策适度调整

  2003年,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往来政策进行了修改与调整,但开放幅度不大,不少政策只是将已成事实的经贸往来合法化,而且一些开放措施尚未宣布实施时间表。

  (一)开放两岸经贸与金融往来

  2003年10月,台湾“立法院”正式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案,对两岸经贸往来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台商赴大陆投资审查方式改为“申请制为主,审核制为辅”,即在一定金额以下的投资不须事先审核,只要向台“经济部”登记即可。(2)开放大陆企业与民众在台置不动产。(3)开放大陆银行在台设立分支机构,放宽民众可携带少量人民币进出台湾。(4)经批准大陆商品与服务等可在台湾从事广告活动或促销推广。(5)维持两岸直航“许可制”,要求主管机构在一年半内制订两岸直航的许可与管理办法,但必要时可延长出台时间表。

  (二)提出多项两岸直航的政策建议或报告

  一是提出两岸直航“三阶段论”。2003年8月13日,陈水扁首次提出两岸直航“三阶段论”,第一阶段为落实执行“两岸货运便捷化措施”的“准备阶段”,在2004年“大选”后为“协商阶段”,第三阶段为“完成阶段”,即2004年底前逐步实现直航措施,并完成两岸直航的协商。这是一项旨在拖延两岸直航及争取选票的“时间表”。

  二是公布“两岸直航影响评估报告”。8月15日,台“行政院”公布“两岸直航影响评估报告”,虽认为直航对台湾航运与经济具有积极意义,估算海运直航每年可为台商节省相关运输成本8亿多元新台币,节省一半的运输时间;空运直航每年可节省旅行成本132亿元新台币,节省旅行时间860万小时,节省货物运输成本8亿元新台币与26万吨小时;有利于确保台湾的海运地位,有利两岸产业分工与贸易发展等,但报告又更多强调直航或“三通”对台湾的负面影响,认为直航会造成从大陆产品进口增加,冲击岛内产业,减少台湾的贸易顺差,造成台湾通货紧缩;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经商、消费等,减少岛内需求与降低房地产价格;资金、技术与人才外流,排挤岛内投资;会影响岛内就业。特别是评估报告将直航与台湾“防务”、“安全”联系在一起,不仅认为会影响台湾的“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而且会影响台湾的“防务安全”,从而增加“防务”成本与支出,制造民众对直航的恐惧与排斥心理。在这种评估考虑下,台当局对两岸“三通”设下重重障碍与条件,一切以台湾的最高利益为依归,直航只能是“曲线直航”,即空运飞机不能直接通过台湾海峡,只能绕道台湾两端飞行,而且不能增设新的航线,只能依现行的“国际航线”飞行。

  台湾当局的“两岸直航影响评估报告”,在“台湾优先”与确保台湾主权的原则下,提出了直航协商的四大原则:即“(1)‘国家’主权绝不退让,绝不陷入中共‘一中’、‘一个国家内部事务’之统战。(2)公权力运作不受任何侵蚀。(3)‘国家’整体利益及民众长期福祉必须确保。(4)由政府充分主导协商。”同时,还提出了推动与实施直航的条件,即“民意基础与岛内共识,落实配套措施及建立法制,两岸之正常及良性互动”等,等于升高了两岸直航协商谈判的门槛,关上了两岸“三通”协商的大门,两岸直航将无法有效推动与实现。

  三是公布“两岸货运便捷化”政策。2003年9月,台湾“陆委会”公布自2003年9月25日到2004年9月24日实施“两岸间接货运包机措施”一年,届满后根据形势决定延长与否。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单向(由台湾企业飞航)与“计划包机”方式为主(以每天1班为原则,一年360班次),“不定期包机”为辅(班次不超过计划包机量);以桃园中正、高雄小港机场至上海浦东或虹桥机场为优先选择航点;依现行航路,中途停港、澳往返上海,航权不需另外安排,不涉及谈判;总运量以每天1班747全货机估计,每航次往返可载重运输200吨,1年“计划包机”运量为73000吨;初期运输货物以台湾的进出口货物为优先,其中从台湾运到大陆的货物以台商所需的原物料及零组件为主,自大陆运抵台湾的货物以转运至其他地区及加工后再出口的货物为主。该措施具有片面性、利己性与不公平性,也未与大陆进行协商,因此未能付诸实施。

  (三)选择性开放大陆产品进口

  台湾当局主要根据岛内市场需求情况决定对大陆产品的开放。一是有限开放大陆砂石进口。台湾建筑等行业因砂石原料不足,积极要求当局开放从大陆进口,但又引起砂石经营企业的反对,担心进口大陆砂石影响价格与其利益。因此,大陆砂石进口,在岛内一直有争议。台湾当局自2001年开放大陆砂石进口,第一年进口量为200万吨,2002年增加到900万吨,引起砂石企业的反对。不过,台湾“经济部”于2003年5月召开“大陆砂石进口管制会议”,积极协调砂石企业与营建企业的矛盾,达成自6月起公告大陆砂石进口,一年内仅准许进口900万吨,约占台湾一年总需求量的十分之一。但为了不影响北部地区砂石企业的利益,规定其中仅300万吨从基隆港进口,其他须从高雄港和台中港进口。二是为平抑物价,限制玉米与黄豆价格的上涨,台有关部门于11月中旬协商决定专案从大陆进口玉米与黄豆三个月,这是继2002年专案进口平抑物价后,采取的又一次行动。三是大陆手机进口未能落实。台湾当局曾多次计划开放进口大陆手机,但引起岛内部分手机生产企业的反弹而取消。不过,岛内经营商则通过转口与新的包装方式进口大陆手机,在岛内引起新的争议。

  (四)规划大陆台资企业回台上市

  为鼓励大陆及海外台资企业回台发展,台湾当局于2003年开始规划开放台资企业回台上市,并达成初步共识。针对在台湾“有根”与“无根”的企业,分别订定大陆台资企业回台上市的不同条件。在台“有根”企业是指在台有公司,或“母公司在台,子公司在大陆”;在台“无根”企业是指在台湾没有公司,或在台设立母公司、但子公司投资规模比大陆小。前者设立营运总部的条件低,后者设立门槛高。中小型台商若有意回台投资,或将研发中心移回台湾,扩大在台研发规模,当局则会降低设立营运总部的条件,以便利台商申请上市上柜。

  六、2004年两岸经贸形势展望

  2004年,国际经济普遍趋于景气、大陆经济保持较高增长及两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岛内“大选”结果与政局的变化,为两岸关系带来不确定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不过,总体观察,两岸经贸关系仍会稳步发展,并可能出现一些新的调整与变化。

  一是两岸贸易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回落。2004年,台湾与大陆为落实入世承诺,均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加上全球经济的回升与需求的增加,有利两岸贸易的进一步扩张。但因上年增长基数高及不确定因素多,两岸贸易增长速度可能有所回降。

  二是两岸直接、双向经贸往来有望进一步拓宽,大陆企业入岛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台湾当局已政策开放台商直接前往大陆投资,在新的一年将会得到落实。2004年元旦起,台当局正式开放大陆广告登台,经许可进入大陆的物品、服务、劳务等可在台刊登广告与宣传活动,同时有望正式开放大陆企业投资不动产,使得大陆企业进入岛内发展逐渐成为可能。年初,北京同仁堂已在台北设立分店,青岛啤酒公司也展开在台建厂行动,预示着大陆企业入岛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是台商对大陆投资会继续增加,投资结构与地区布局会有进一步的调整。“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虽为投资台商重心,但投资地区更加多元化,对华中、华北、东北与西部地区及部分内陆省份的投资均会有明显增加;在投资产业结构方面,高科技产业投资仍是主体,其中液晶显示器、生物科技、医药与教育等投资会加快;在投资方式上,台资企业购并或参股大陆国企改造将成为新的亮点,年初已传出东元电机集团、国乔石化、台元纺织等公司并购大陆国有企业的信息,很可能在大陆推动国企改革与“振兴东北”的政策下,出现台商参与并购国企业的热潮。

  四是金融领域的合作有望出现较大进展,台湾保险公司可能在大陆正式设立子公司,经营保险业务;两岸银行之间的合作将全面展开,大陆银行也可望在台设立办事处。

  五是两岸直航是否会取得突破,则取决于岛内政局的变化与选举结果。若泛蓝取胜,则两岸直航有望获得较大突破;否则陈水扁连任,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升高,将影响两岸直航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岛内“大选”之即,陈水扁为争取胜选,可能会在两岸经贸往来方面大做文章。目前,台当局已逐渐释放出诸多政策开放信息,计划在3月前后相继公布或实施多项两岸经贸往来政策,主要包括开放进入岛内的大陆物品、服务、劳务等可在台刊登广告与宣传活动,放宽大陆科技人才与商务人士在台停留时间,扩大开放引进大陆产业技术范围,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进一步开放两岸金融往来等,而且不排除实施台商回台上市方案、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甚至在两岸直航方面采取单方面的重大宣示性开放措施,以创造更多的选举利多气氛,争取台商与工商界这块关键性的票源。(编辑李炯)

  相关专题:关注台湾“大选”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